1.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可口可乐是以多少钱成为赞助商的

2.伦敦奥运会赞助商中有多少是中国制造?

3.2022年是可口可乐公司牵手奥运走过的第几年

4.百事与可口可乐的奥运争夺战案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可口可乐是以多少钱成为赞助商的

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可口可乐赞助奥运会哪一年

在洛杉矶奥运会中,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斯别出心裁的规定,洛杉矶奥运会只接受30家赞助商,每一个行业只接受一个公司的独家赞助,赞助金额最少400万美元,赞助者可以取得奥运商品的专卖权。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家生产运动型饮料而闻名的公司来说,尤伯罗斯的新规矩不免有些残酷,因为没有获得独家赞助权的一家,就不能在这届奥运会上推广自己的产品了。所以,两家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结果,志在必得的可口可乐以1300万美元的竞价击败了百事可乐,同时也成为这届奥运会最大的赞助商。

另:还有一份资料说赞助费用是1260万美元,和上面说的差不多。

伦敦奥运会赞助商中有多少是中国制造?

4年一度的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典,也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商机。据伦敦奥组委官方网站公布,这届奥运会赞助商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合作伙伴、赞助商和供应商(级别逐渐下降),而顶级赞助商(合作伙伴)有11个,分别是可口可乐、宏碁、法国源讯公司、陶氏化学公司、通用电气、麦当劳、欧米茄、松下、宝洁、三星和维萨。对此,有专家称,“中国企业的大面积撤退与业绩并无太大关联,而是中短期的营销目标及长期的市场战略所决定的理性选择。”

其实,在伦敦奥运会在赞助名单上也有中国企业,如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晶石”)就是这28家官方供应商之一。“水晶石”公司负责人称,我们在2009年就顺利与伦敦奥运会签约,为伦敦奥运会提供数字图像服务,如开幕式及所有仪式的数字内容、体育演示、宣传影片、场馆设计可视化以及吉祥物的推广等。

他还说:“目前,水晶石已经在伦敦正式设立分公司,在服务伦敦奥运会的同时,继续拓展自己的国际业务。”另外,红双喜也以器材供应商的身份为伦敦奥运会乒乓球赛提供球桌,铺设专用场地等等。

200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企业几乎包揽了12个顶级供应商,而这届却全线撤退,强大的反差,让不少国人感到非常诧异。对此,有专家称:“国际奥委会一次调查结果显示,80%的奥运会赞助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效果。所以中国企业的撤退并非实力不济,而是‘理性’的决断”。

他还说:“对于那些奥运营销效果不理想的企业而言,其投入的大量营销费用带来的收益很可能并不多,且会拖累公司业绩。比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时取得赞助权的企业有200多家,但只有25%企业回收了成本,其余大部分企业只获得了很少的短期效益。在这届伦敦奥运会赞助商的竞选中,国外众多大企业有理性的放弃了竞标,如麦当劳就曾表示,经过仔细测算后,觉得过高的赞助费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几乎退出奥运TOP赞助商的行列。”

不过,虽然中国企业未能入选合作伙伴行列,但中国企业仍广泛参与到本届奥运会中。伦敦奥组委官曾发布消息称,“伦敦奥运会共有约7万份直接合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供应链,总共可能产生出7.5万个商业投资机会,带来80亿美元的商机,而这其中最醒目的字眼就是‘中国制造’。”

英国《每日邮报》对“中国制造”发表评论,称“在伦敦奥运官方网站上的194种奥运产品其中90%都是海外制造。尽管遭到很多英国中小企业的反对,但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商品在中国生产,此外,9%为土耳其生产,4%为菲律宾制造。”

除了制造业分享伦敦奥运会的一杯羹外,我国体育产业也采取了“曲线救国”战略,通过赞助各国代表团和运动员的方式出现在伦敦奥运会赛场上。如李宁就赞助了中国代表团多个优势项目队员比赛时的队服,分别是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体操队、跳水队和射击队;安踏则是中国代表团领奖服的赞助商;匹克为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塞浦路斯7支奥运代表团队员提供领奖服;鸿星尔克选择为南非、伊朗、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队员提供比赛服装。

2022年是可口可乐公司牵手奥运走过的第几年

第13年。

国际奥委会与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签署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协议,双方将原协议的期限延长12年,由2009年延续至2020年结束。这样,可口可乐成为国际奥委会合作周期最长的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

这份续约协议将从2009年开始生效,跨越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以及2014、2016、2018和2020年奥运会,这使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世界上连续赞助奥运会时间最长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自1928年就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及各国奥委会密切合作,提供现金和各种实物赞助,为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和运动队提供帮助,其间从未间断。后面又续约了,到2022年,已经过了13年了。

百事与可口可乐的奥运争夺战案例

两乐的奥运争夺战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对老冤家在奥运会赞助上争夺也十分激烈。早在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上,百事可乐就与可口可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营销战。由于百事可乐在奥运会开幕前两个月便在各比赛场地竖起大面积广告宣传牌,并在多处地方设点推销,在运动会期间向各国运动员和大会工作人员散发赠饮券,给获奖运动员赠送纪念品,又多次举行酒会招待各国运动员及名流贵宾,结果名声大振,在那次广告竞争中,百事可乐的盈利超过可口可乐约三分之一。

自从国际奥委会推出了TOP计划后,可口可乐就不惜血本投入巨资连续成为TOP赞助商,也同时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可口可乐公司在当年第三季度的盈利增加了21%,达到9.67亿美元;而同期百事可乐的利润却下降了77%,只有1.44亿美元。

可口可乐的体育营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1928年赞助奥运会以来,1930年赞助第1届世界杯,可口可乐从未停止过赞助这些活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痛失阵地,马上就明显落后百事可乐,于是在1984年洛杉矶以超过赞助费900多万美元力保在手)。可口可乐的赞助预算在营销预算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1996年,高达6.5亿美元,约占当年营销预算13亿美元的一半和销售额185亿美元的3.5%。另据可口可乐消息称,在长野冬奥会的时候,在当天可口可乐的销售额比预期的要上涨3%,奥运会是主要因素之一。可口可乐还通过悉尼奥运会使其品牌在澳大利亚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并有力地提升了品牌价值。可口可乐也希望能在希腊和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