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u23政策调整-中超u23联赛改革
1.足协或将取消预备队联赛 改为中超组建U23征战中乙但不能升中甲
2.如何评价足协“U23新政”
3.「深度解读」从U23新规定看足协急需科学决策优化机制之迫切性
足协或将取消预备队联赛 改为中超组建U23征战中乙但不能升中甲
中国足球因为疫情正处于停摆期间,中国足协正是利用这个空档期正酝酿着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取消此前被很多俱乐部认为作用不大的中超、中甲主客制预备队联赛,改为中超球队组建U23球队直接参加中乙联赛,或者中国足协的U23联赛。其中参加中乙的中超U23不能参加升级比赛,焕然之就是不能升级至中甲。
足协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球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比赛平台,因此正准备推出中超俱乐部U23队,希望中超俱乐部都能够组队参加中乙联赛。而之前一直进行的预备队联赛将会就此取消。其实预备队联赛由于都是主客场制度,对于一些投入不大的中超球队和不少中甲球队都是一笔不少的开支。而且预备队联赛并没有太多年轻限制,各俱乐部之间的组队用人都不太一样,导致水平参之不齐,比赛质量也难以保证。
现在中国足协希望中超俱乐部能够组建U23球队去征战中乙,一方面能够保证比赛质量,其次由于是赛区制,也让俱乐部减少负担,另外也可以让更多年轻球员得到比赛机会。对于中超U23球队的组建,足协方面也放宽了用人限制。以往预备队是有人数限制的,限制中超U23球队除了可单独为中乙联赛报名25名适龄球员外,中超一队中的适龄球员也都可以参加,而且中超一队中每场也可以安排最多一名超龄球员参加。这也为中超球队为刚伤愈需要比赛寻找状态的一线队球员创造了解决问题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中乙联赛的中超球队一线队球员,一旦在中乙比赛中出现了停赛和禁赛处罚,那么首先是在中乙联赛中执行,一旦中乙比赛剩余场次不足以执行全部纪律处分的话,那再向其他中国足协主办的比赛延伸。
另外,中超U23球队不能参加中乙联赛的升级赛,他们没有升级资格。同样他们也没有参加足协杯比赛的资格。但可以参加中国足协的U23足协杯比赛。
如何评价足协“U23新政”
这个政策的出来是疯狂开倒车,很有可能对中国足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至少是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这两个政策出来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政策的内容上,而是政策并没有给俱乐部一个执行的缓冲期。无论是 U23球员的限制还是外援的使用上,这种政策的出台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肯定会想到给俱乐部预留一到两个赛季的缓冲,最次也是保证在上个赛季结束前通报下个赛季的政策,现在距离下赛季开始只有2个月的时间突然宣布这条给俱乐部的调整时间太短,而这种突然发政策对联赛进行大调整的行为也带来三个隐患:
众所周知现在中超联赛的繁荣是因为金元足球的投入,这种朝令夕改的行为会不会影响中超金主的投入热情,或者至少对金主来说是丧失安全感的。
金主们重金砸下的顶级外援和教练是吸引球迷看中超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些外援来说,中超这种朝令夕改的政策有可能让他们在合同结束前就丧失工作,或者至少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内容,对于球员和教练来说也是毫无安全感可言。
好不容易这两年树立起来中超的影响力和口碑,在中国观众和海外媒体那里也因为这种乱七八糟的政策变成了笑话。
而对于两个政策,也非常糟糕,首先是名单里至少有两名U23球员,并且一人首发的规定,出发点很好,但是可操作性太差,有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中超的观赏性肯定会受到影响,至少现在大部分 U23球员肯定是无法达到联赛需要的水平。
会直接拉大强队和弱队的差距,只要稍微看一下各个球队的名单就知道,我国比较好的 U23球员都在几个强队中,而中下游球队几乎没有 U23球员可用,比如力帆、泰达和延边只有一名 U23球员,而在这种政策下,U23球员的转会费用会明显上涨,没有钱的弱队只能买低水平的或者从自己青训里面找,结果就是这些球队场上很可能有极低水平的球员,使得强队和弱队的差距更明显。
考虑到球员有可能受伤等问题,两名 U23球员是肯定不够的,理性考虑至少要4名,也就是说大量的非 U23球员生存空间会被挤压,甚至一定会出现大量球员在 U23的时候踢主力,而到24岁的时候,就无球可踢,甚至拿不到职业合同的情况,这对培养球员并没有半点好处。而那些因为 U23球员政策失去工作的现有球员,他们的利益谁来保障?
政策对细节的制定很不清楚,假设俱乐部因为某些原因不够2名 U23,比如受伤。那么要怎么操作,如果没有替补的 U23,那是不是大名单少一人就可以,如果没有场上的 U23,那是要首发少一人?这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根本没有写清楚。
未来几年国奥队成绩定然会一塌糊涂,国奥队比赛基本都不在国家队比赛日,这种情况下每个队的 U23 都必须留着应对联赛限制名额,肯定不会同意被征召,所以很长时间国奥队能够征召的球队肯定是非职业球员。
而对于完全没有半点意义的新3外援政策,又有这些问题:
和前面一样,势必会影响观赏性。
如果3外援政策执行,那和亚冠的3 + 1政策有冲突,对于亚冠球队来说,要怎么配置外援?如果备一个亚外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只是亚冠使用,如果不买亚外的话,定然会影响亚冠成绩。
正在合同范围内的外援要怎么处理,这个转会期已经有不少球队买了亚外,甚至很多都不是亚冠球队,这里产生的经济损失,足协愿不愿意承担?如果足协不愿意承担,凭什么球队要根据你莫名其妙改的规定承担这些。
中国足球最需要的根本不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需要的是增加足球人口、提高青训水平和增强职业联赛影响力。
中国足球成长最大的阻碍就是这帮猪头们。
-
多说一句,联赛就是联赛,国家队就是国家队,如果联赛成绩好对国家队成绩有积极作用,但没有任何道理影响联赛而为国家队培养球员。更何况我并不觉得现在这两条能起到培养效果。
「深度解读」从U23新规定看足协急需科学决策优化机制之迫切性
昨天(18日),中国足协中国足协正式向中超各俱乐部下发了“ 关于调整《2019中超联赛规程》相关条款的通知 ”。通知的核心内容就是U23球员、外援出场名额的调整, 从中超第16轮开始,每场比赛场上的U23球员始终不少于1名,而同时上场的外籍球员不得超过3人也就是可以用外援换外援 。放在以往,在联赛赛季中期对整个竞赛规程进行调整,或许又会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弹或反对,毕竟 游戏 进行了一半之后,突然改变规则,显得很不严谨、严肃。但 这一次,从传言流出到最终正式下文,这几个新的调整举措反而是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其中的反差或许很值得深思 。
1、U23政策原来的执行与出发点相悖
在最新的《通知》中,中国足协围绕着U23球员的规定,调整为“ 每场比赛,场上的U23球员始终不少于1名(受伤离场且换人名额已用完、被红牌罚下等原因除外),如俱乐部队报名球员中有被各级国家集训队征调的U23球员,可不执行U23球员政策 。”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很重要一点就是今年以来,中超、中甲联赛中有关U23球员的使用之混乱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U23球员进入首发阵容中,打了几分钟之后便被替换下场,这是一场常态,只是U23球员首发出场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已,就像今年第13轮天津天海主场迎战河南建业队时,22岁的文俊杰首发出场之后,仅仅55秒就被裴帅替换下场,更是创造了中超联赛的一项“奇葩”纪录。而更为荒谬的是,U23的守门员身穿场上球员的球衣也在最后时刻“混”出场了,目的就是满足原先规定中的“每场比赛,每支俱乐部队11名首发球员中至少有1名U23球员、U23球员的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3人次”这样的要求。而 所有这些,与当初推出“U23政策”的动机与出发点,已经完全背离了 。
当初“U23球员”的规定重新出现在国内职业联赛时,其初衷和目的恐怕无需质疑,就是希望能够给本土的年轻球员以更多的锻炼和比赛机会,培养自己的本土球员,以便更好地让年轻球员进行成长。而且, 实施几个赛季以来,整体来说,还是有不少U23球员经过联赛的锻炼已经成长起来,效果还是有的 。当然,在各俱乐部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乱象,不能因为这些乱象的出现,就将其归结为U23政策有问题。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的职业联赛在实施与执行U23政策,近邻的韩、日,西亚的卡塔尔、巴林,中亚的乌兹别克等国,最近几年来都开始陆续执行U23规定,笔者曾多次撰文进行过介绍,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对于国内联赛如何更好地执行U23政策,舆论、媒体也曾无数次提出过合理化的建议。但是, 这样的政策为什么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联赛中始终能够很好地得到实施与贯彻,可到了中国足坛,就出现如此多千奇百怪的“乱象”? 说到底,恐怕根本原因还是问题出在相关的管理部门。
2、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又一具体实例
当今的中国 社会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即所谓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众所周知,当初“U23政策”的出台并不是中国足协的本意,而是来自更高管理部门的意见。作为更高一级管理部门,提出增设“U23政策”,目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 希望能够遏制国内联赛中“一切靠‘钱’来解决”的不良倾向,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本土球员,尤其是U23年轻球 员。
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作为更高一级管理部门,更多地只是提出一个原则性的东西。这就好比《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是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仅仅只是诸多原则性的东西,而具体到某一个问题、某一个实际情况,需要具体的执行者根据这个《方案》中的原则以及相关精神,拿出更有效、更具体、更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举措,来解决中国足球的具体而现实的问题。所以, 《方案》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到所有每一个细节,更多的细节其实应该是由执行部门进行研究,从而更“接地气”地去执行,并最终贯彻与落实《方案》精神 。
但是, 因为这个U23政策不是由中国足协这个层面提出的,甚至涉及到某些人的某些具体的利益 。于是,为了让外界看到“U23政策”是“有问题的”、“不合适的”,因而,在拟定这个规定的“细则”过程中,故意留出太多的破绽与漏洞。所以,最近两三年来,我们在中超、中甲联赛中看到了那么多的“乱象”。面对这些“乱象”,相关的管理部门似乎就可以有推卸责任的理由了:“这些政策我们也不想出台,没有办法,上面有要求,我们能怎么办?”其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证明”给外界看:“ 你看看,领导外行,提出了这些可笑而不合理的要求。 ”
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整个过程中,相关方面并不是积极地采取补救举措,仅仅只是被动地机械执行,甚至任凭乱象泛滥。
3、中国足球重振科学决策与优化机制!
当初“U23政策”规定匆忙出台,“漏洞”其实就业已存在了,如果还有印象的话,辽宁队当年参加中超联赛的第一场比赛就闹出了“笑话”。但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缘何漏洞始终未能及时修正?而这一次,中国足协的通知下发后,很快就得到了积极的反馈,这一方面源于充分征求了各地方俱乐部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决策修改”,也就是 整个过程受到了积极的反馈,敢于对过去的不合理的东西通过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序进行调整,有勇气面对自己过去所出现的失误 。这其实才是这次U23与外援调整通知背后更值得肯定之处。
笔者不敢保证,这次调整后的规定与细则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就一定不会再存在或出现其他漏洞或“神操作”模式,但这个新规定肯定会令先前出现的一系列“神操作”的“市场”与“空间”大大减小。而且,“ 法律法规永远是滞后的 。”中国足球需要的是能够及时修正,犯错、出错不可怕,可怕的在于不承认出现了错误,甚至任凭错误四处泛滥。一个小小的“U23”问题如此, 中国足球这么些年来那么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如果不是每一个,仅仅只需要一半或者一小半都采取如此之态度、“糊弄事”,中国足球也就不可能正常 。
当前的中国足球,首先需要的就是减少各种“人祸”,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决策的机制,同时也更需要决策的修改机制与优化机制,让中国足球的各项规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才能确保中国足球向着正常而 健康 的轨道前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