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位世界级组织后腰,皮尔洛与阿隆索,你觉得谁综合能力更强?

2.巴萨过于强势的控球压迫打法,真的不是反足球吗

3.如何看待球迷中“远古吹”和“现代吹”这种现象?

4.请问中超球员一场比赛一般跑动距离多少米?

两位世界级组织后腰,皮尔洛与阿隆索,你觉得谁综合能力更强?

欧冠场均跑动距离-欧冠跑动数据

阿隆索综合实力甩皮尔洛几条街好不好,皮尔洛是典型的前腰后置,皮尔洛需要加图索这样的后腰一起组合,阿隆索不一样,阿隆索可以一个人把加图索皮尔洛的事干了,当年英格兰兰帕德,杰拉德中场组合不兼容,就缺一个阿隆索这样的后腰啊,后腰位置,阿隆索,亚亚图雷,维埃拉,是一个级别,哈维,皮尔洛,又是一个级别。看过阿隆索比赛,无论是皇马,还是利物浦,那种全面完胜皮尔洛

我觉得皮尔洛的综合能力更强,足坛 历史 地位也更高,谁赞成?谁反对?

当然,你可以说,阿隆索的踢法更硬朗,冠军荣誉也更多,但是,阿隆索更像是整个强大团队的一员,而不是皮尔洛这样自带体系的绝对核心。

你也别说皮尔洛需要加图索, 难道阿隆索就不需要马斯切拉诺或者布斯克茨?

不见得。

严格来说,皮尔洛和阿隆索的踢球方式并不一样。

你要说冠军荣誉数量,确实是阿隆索占据优势,世界杯欧洲杯欧冠冠军他都拿到了,不过,无论是哪一年,阿隆索的金球奖排名,都不算太靠前,为什么?

就是因为阿隆索所在的利物浦,皇马,拜仁或者西班牙队内,还有其他顶级球星, 阿隆索谈不上“一己之力”。

相比之下,皮尔洛的“核心带队能力”更明显,他不但帮助AC米兰和尤文图斯走出低谷期,在意大利队,有没有皮尔洛在场,完全是不同档次的球队。

咱们不用看巅峰期,就看2010年世界杯意大利队的低谷期,你就会知道, 皮尔洛出场与否,有多重要,真有一个人梳理一整支球队攻防的感觉。

这种核心带队能力,足坛 历史 少见。

皮尔洛和阿隆索的出球能力都很强,阿隆索偏向调度,皮尔洛是组织和调度俱佳,咱们也不能印象流觉得阿隆索的“攻防全能指数”比皮尔洛更高?未必!

咱们按照印象流,觉得阿隆索球风硬朗,拦截精确,实际上, 皮尔洛的防守也不差, 进过意甲拦截数据排行榜,而且在2015年,36岁的皮尔洛,还经常能完成欧冠场均1万米以上的跑动距离。

他的全能程度,会差吗?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皮尔洛的综合实力,胜过阿隆索。你觉得皮尔洛和阿隆索谁更强?欢迎一起讨论。

首先,两位都是顶级的,而且在俱乐部、国家队都收获了巨大荣誉。

其次,阿隆索由于身边的队友太强,哈维、伊涅斯塔、杰拉德等,作用显得不是特别突出,当然,他的作用不光是组织,抢断、拦截、卡位也都是顶级的。因此可以说他很均衡。而皮尔洛是前腰后置,不管是俱乐部还是国家队,通常要在他身边配上一个强悍的防守型中场,比如加图索,他的传球组织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享受的战术地位也不是阿隆索可比的,他可以说重新定义了后腰的作用。

综上,就组织能力而言,皮尔洛要强于阿隆索;但就能力的全面性而言,阿隆索要强于皮尔洛; 历史 地位上,皮尔洛要略强于阿隆索。

PS:在他们踢球的年代,一般是将皮尔洛跟哈维作对比,他们风格比较接近。

巴萨过于强势的控球压迫打法,真的不是反足球吗

巴萨时隔三年重夺联赛冠军,88分的积分和100+的进球数,都创下队史纪录。许多人都说,从数据和成就上(有望获得首次三冠王),这都是百年最佳巴萨。这支无敌舰队,究竟是如何打造的?

控球率全欧第一

“我们对比赛有非凡的控制力”,这是瓜迪奥拉最喜欢挂在嘴边的总结词,也从根本上披露了巴萨成功的关键:控球。红蓝军在控球方面的才能是全欧无双的,巴萨的足球体系就是建立在控球基础上,对手都明白,但他们也无法遏制哈维梅西们展开行云流水般的配合。

传球意识深入骨髓

在巴萨的日常训练中,控球、传球和跑位,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球员个人盘带技术如何,都要求他们能做好控球、传球,并保持对这两项技术的自信与意识,随时准备着传球或者接应队友的传球。所以即便队友被紧逼,巴萨球员也敢于输送,因为他们信任队友的拿球能力,敢于冒险,快速的一脚传递,准确而有能把握时机。

进攻至上

巴萨球员有细腻的脚法,还拥有强烈的团队进攻意识。从青训营开始,巴萨就强调比赛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即便输球再多、对手反击再凶悍,巴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打法。对手能防守住半场、75分钟,到最后关头也往往不堪重负,被红蓝军击穿。有数据显示,巴萨最后15分钟的进球,占总破门数的20%。

无敌三叉戟

梅西-亨利-埃托奥组成的无敌三叉戟,是本赛季巴萨攻城拔寨的关键。单单这三人的进球数总和,就接近90个,欧洲排名第二的拜仁慕尼黑全队也不过就刚超过这数字。三叉戟的联赛进球数占据了巴萨所有进球数的71%。

跑动距离惊人

巴萨球员技术出众是人所共知的,但哈维们能跑、擅跑、会跑,却也是西甲乃至欧洲一流的。从欧冠指标来看,巴萨球员场均跑动总距离达105公里上下,特别是阿尔维斯、哈维等核心球员,更是“长跑健将”。对阵拜仁的两回合比赛,哈维场均都要跑动10公里以上,伊涅斯塔和阿尔维斯也有过跑动距离上1万2的战例。这与克鲁伊夫的指导方向吻合,球圣就曾指出跑动是控球传球的基础,提高全队速率,让对手无法及时组织有效防守。面对对方的密集防守,单单提高传球速度还不够,还需要球员更多跑动。

前场紧逼

巴萨的紧逼盯人与前场反抢能力,至少在西甲无人可出其右。《法国足球》杂志此前列举的巴萨强势分析中就重点点出了这点。不说凯塔和布斯克茨等中场,便是梅西、埃托奥和亨利的锋线三叉戟,也从不在前场逼抢上惜力。所以巴萨能在比赛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如何看待球迷中“远古吹”和“现代吹”这种现象?

甭管怎么吹,都是对偶像的追捧。

每一代球迷有每一代球迷的回忆,谈不上什么远古吹。

如果自己真的很喜欢足球这项运动,那么在有时间的情况下看看老的比赛录像,了解了解以前的球员是怎么踢球的也没坏处,不但能增进自己对过往球星、战术的了解,还能避免再问出诸如《中国队进过世界杯么?》这样的问题。

其实,所谓的“远古吹”,无非就是中国第二代大规模通过电视直播了解到国际足球的球迷(大约是75-85这个年龄段的球迷,第一代就是我的父辈那一代球迷了50、60后,他们的足球初恋是78、82世界杯,我父亲就是济科和马拉多纳的铁杆粉丝,鲁梅尼格在他口中那就是大反派。普拉蒂尼?软蛋,干不过鲁梅尼格。)和新生代的92后球迷之间话语权的争夺战,双方本质来说就是各说各话,根本就没在一个频道上交流。老球迷觉得新生代球迷以前的比赛都没看过,甚至规则变化都不了解就在那踩来踩去的。新一代球迷觉得你喜欢的球星再NB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你们这帮老球迷吹来吹去没录像没数据的,天天在那不是震撼就是“我的回忆!”再要不然就是顺势踩一脚现在的球员,合着就你的童年是童年我的童年就不是?

实事求是的说,老球迷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看过的比赛和球员难免有滤镜效应,有时候确实吹起来没个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吹德贾明哈,硬是把一个上下限浮动很大的二流球员吹得毁天灭地一般。又基于这种“那是自己以前看过的比赛,多少有点利益相关”的心态,对于自己看球的时代已显老态的球星状态前看五年,对于自己看球时代刚冒头后来踢出来的新星又后看五年,在回忆中创造出一种“群星璀璨”的错觉。对于球员本人,又因为回忆的关系过滤了很多内容,忽视了球员早期、巅峰期、晚期在球技、意识上的巨大区别,创造出一些“有着25岁身体、30岁技术和35岁大脑”的奇特缝合怪,也不怪被新球迷嘲笑。同理,新球迷有时候踩过往的球员也难免武断的下一些结论,加之为了争夺话语权总免不了踩这个几下、完爆那个几下,评论的球员干脆比赛都没看过一场,集锦都看不全,发展到看几个gif就开始胡乱评论,对许多伟大的球员标签化的做法,让人看了当然心里不快活。

等到这第三代球迷也开始逐步步入30岁之后,这种争论就会变成第三代球迷和第四代球迷之间的战争了,拭目以待。

按照一般的理解,职业赛场上只有超级球星才能获得专属服饰的设计与售卖,因为这需要考虑到制作成本以及销售量是否能形成平衡。给一名替补球员推出相关周边产品,这在职业赛场实属少见,但是广东队又一次牢牢把握住热点,走在了许多球队的前面。

本赛季初,CBA公司曾推出了一个纪录片,讲述了上赛季广东队夺冠的故事。在这其中,广东队的替补中锋曾繁日一下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比赛还是训练里,广东队主帅杜锋都对全队严格要求,替补球员更是他提出批评最多的群体。

面对曾繁日,杜锋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经常高喊让前者“硬一点”。杜锋的这个举动无可厚非,因为广东队的内线厚度不足,易建联年龄偏大,要是曾繁日不能顶上替补的位置,那么广东队的禁区就很危险了。

结果杜锋无意之中的这么一句“阿日,硬一点”成了本赛季CBA联赛一句流行语,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曾繁日这个普普通通的替补球员。现在,CBA联赛正在众所周知的情况影响下处于停摆期,各支球队都需要在维持正常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热度,这个时候广东队推出了曾繁日的“硬”系列周边产品,可以说是一下子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除了售卖T恤等相关产品,广东队还会给前部分购买商品的球迷提供抽奖机会,有可能赢得曾繁日的签名球衣等周边产品,实在是非常懂得销售的道理。

就任广东队的总经理之后,朱芳雨就很主动接纳互联网精神,这一次大力开发网红经济,也是一部宣传的好棋。

远古吹是一种怀念,是对逝去事物的追思,都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永远都得不到的那才是真正的永恒价值。现代吹是在跟远古吹唱反调,往往现代吹都是一些新人,年轻群体,他们还不了解什么叫回忆,什么叫感情,什么叫累觉不爱啊

似是而非的东西弄不清。

不管是远古吹还是现代吹,其实你如果只是自己吹自己的,哪怕你吹出个花来,都没什么太大问题。“圈地自萌”本来就无伤大雅,令人生厌的只是“出圈伐异”罢了。

比如某些很爱的老球迷,比你早看了两年球,年纪比你大了几岁,就整得好像自己多牛逼似的,就以为自己可以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对你进行降维打击了。有素质一点的,可能会说上两句很的话,比如“看球晚的坏处就是见识太少,见到了小湖就以为这是大海了”之类的,来“教育”你;没素质的,就直接口吐莲花了。每次看到这种人我就想笑,看个球还给你看出优越感来了?你在现实中得混得多失败,才必须要靠这种毫无门槛的东西来寻找一点心理安慰啊?你要是说你踢球很厉害,那随便你怎么吹都可以,只要别像某位国足名宿那么目中无人就行;你说你不过就是看球看得比较早而已,你怎么会觉得自己就有资格去“教育”看球比你晚的人了?你从哪个la ji堆里捡来的自信,让你觉得,早生几年,也是你可以耀武扬威的资本了?

同样的道理,某些新球迷也是一样的,看了没几场球,就把自己喜欢的球星捧上天了,这也就罢了,可笑的是,这些小屁孩还非要把 历史 上的那些伟大的球星贬得一文不值,说什么把贝利、普斯卡什、金箭头拿到现在这个年代踢不满半场云云。你别看这两群人现在撕得惊天地泣鬼神、恨不得把对方给掐,其实他们根本就是同一类人,后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前者,即所谓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即所谓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些人看的哪里是足球,只不过就是想通过贬低对方来衬托出自己“懂球帝”的光辉形象,从而显得自己更有“逼格”罢了。至于“曾经的球员和如今的球员到底有什么差距?”关于这个问题,我是很不喜欢用“差距”这个词的。曾经的球员和如今的球员不能说存在什么“差距”,最多只能说存在着哪些“差别”。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两个竞技实力明显比同时代其他球员高出一大截的“球王级”球员,你把不同时代的超级球星放在同一个维度来比较,这种关公战秦琼的对比真没太大意义。我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你现在随便找个身心素质达到平均水平的成年男子,用当下最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把他给武装起来,再让他接受一两年最专业的军事训练,然后把他放到60年代的战场上,怕不是得把那个年代的大兵给吓。如果把60年代的全副武装带到1900年,这个差距就更大了——因为这60年间基本全世界都处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当中,在战争中战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速度有多快,可想而知。那是不是说,刨除了装备和战术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更新迭代的要素,60年代普通士兵的军事水平就不如现在的普通士兵呢?这显然说不过去吧?同样的道理,你如果让现在中等水平的职业球员直接穿越到60年代,那也绝对会把当时的球员给吓的。我都不说别的了,你知道60年代的球员场均跑动距离是多少吗?答案是6公里出头。这个数字也就比诺伊尔这个“门卫”多了那么一点点而已。就连总是被人诟病“散步踢法”的梅老板,场均跑动距离都比这个要多2公里左右,梅老板如果穿越过去,连体能这个唯一的技术短板都成为长板了,再加上他 历史 第一档的持球进攻能力,谁挡得住他?要不要再来看看C罗这头怪兽? 你好,我叫CR7,其实我很斯文的巅峰C罗,一个赛季要踢50多场比赛,场均跑动距离还能超过10公里——巅峰C罗,一个赛季,光是在高强度的正式比赛中,就要跑500多公里!即使是33岁的C罗,在欧冠的场均跑动距离还能达到9.2公里。而且,他这几乎相当于60年代两个球员的跑量里,还包含了多次速度惊人的冲刺。C罗的冲刺速度有多快?我都不说巅峰C罗了,就是34岁的C罗,最快冲刺速度还能达到34.6公里/小时——他34岁了还是意甲冲刺速度最快的前锋!我还没说他的射术、力量、爆发力、弹跳、意识……

那场比赛已经是当年竞技水平最高的比赛之一了,你看看观众的人数有多夸张就知道了,双方的头号球星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博比查尔顿爵士和C罗之前葡萄牙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尤西比奥。看完这个视频之后,你再脑补一下C罗平时踢球的画面,你想想把C罗平移到那个年代会是什么个概念?但即便如此,真的就能说明什么问题吗?虽然我是个罗吹,但我也很清楚,C罗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C罗,跟他这个时代的训练条件、足球装备和比赛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你如果让C罗在40年代出生,那他所取得的成就和 历史 地位可能也还是跟今天一样。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好了:如果贝马在梅罗的年代里成长,他俩还能不能成为球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看一下他们当年的录像,都能想到,如果他俩是85后,那么到了今天,他俩依然会是无可争议的球王。这也是为什么梅罗的 历史 地位无论怎么排都会比贝马低一档的原因。不是因为贝马有世界杯,而是因为贝马跟同时代球员的差距,明显比梅罗跟同时代球员的差距还要大。

远古吹可能是来证明自己知道的比较多而已。

请问中超球员一场比赛一般跑动距离多少米?

根据国际足联的相关统计,目前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全场的累计跑动距离平均为10000米,最差的在6000米左右,而好的高达12000米。

随着中超水平的提高,中超联赛球员平均跑动距离也有了大幅提高,目前场均队跑动距离都在110000米,平均每人跑动10000米,好的球员可以达到1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