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开过几次亚运会

2.中国女排分别在1981、1982、1984得冠被称为_。

3.中国什么时候进入世界排坛

4.亚运会女排历届冠军

5.夺冠中去世的女排队员是谁

杭州开过几次亚运会

1987年亚运会排球-历届亚运会男子排球冠军

杭州开过一次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是中国第3次承办亚运会。第一次是在中国北京,是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举办时间为1990年9月22日至1990年10月7日。

第二次是在中国广州,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举办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至2010年11月27日。第三次是在中国杭州,是第19届亚运会,举办时间为2023年9月23日至2023年10月8日。

杭州亚运会共设40个大项,61个分项,预计共482个小项。竞赛大项40个:包括游泳、射箭、田径、羽毛球、篮球、拳击、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高尔夫、体操、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赛艇、七人制橄榄球、帆船、射击、乒乓球、跆拳道、网球。

铁人三项、排球、举重、摔跤、空手道、攀岩、棒垒球31个奥运项目,和武术、藤球、克柔术、柔术、板球、棋类、轮滑、卡巴迪、壁球9个非奥项目。(其中,空手道、竞技攀岩、棒垒球这3个竞赛大项由2022年杭州亚组委提议增加)。

2020年12月,第39届亚奥理事会全体会议宣布在保持40个大项不变的前提下,增设电子竞技、霹雳舞两个竞赛项目。这是电子竞技和霹雳舞首次列入亚运会正式竞赛项目,电子竞技属“智力项目”,霹雳舞属“体育舞蹈”。

中国首届亚运会:

1990年,亚运会首次来到了中国,首都北京成为了主办城市。亚运会会徽图案中除亚奥理事会会徽中的太阳光芒外,以雄伟的长城组成"A"字。

长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缩写,二者结合,寓意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将成为联合亚洲各国人民的纽带。长城图案还构成罗马数字"Ⅺ",代表着本届亚运会是第11届。

本届亚运会的吉祥物取自国宝大熊猫,取名“盼盼”,由来自长春**制片厂的美术设计师,现国家一级美术师刘忠仁以福州熊猫馆的熊猫“巴斯”为原型设计。

取名“盼盼”,寓意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有趣的是,为避免可能引发误读,国内报纸当时曾发出声明,熊猫“盼盼”是一只雄性大熊猫。

中国女排分别在1981、1982、1984得冠被称为_。

中国女排分别在1981、1982、1984得冠被称为“三连冠”。

第一次夺冠: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举行,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经过了七轮二十八场比赛,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姿态,压倒卫冕的主办国日本,获得冠军,成为中国在三大球运动(足球、篮球、排球)队伍中的首个世界冠军。?

第二次夺冠:1982年,中国女排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秘鲁,首次获得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第三次夺冠:1984年,中国女排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虽然中国女排又在分组赛被宿敌美国队击败,其后却越战越勇,最终,中国女排在决赛以直落三局轻取主办国美国,报却分组赛一败之仇,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同时亦成为女子排球三连冠。

扩展资料:

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在三连冠的基础上,再次获得世界杯大赛、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第四次夺冠:在1985年的世界杯大赛中,中古之战是世人注目的焦点,最后中国女排以3比1获胜。邓若曾获“优秀教练员奖”;郎平获“最佳选手奖”及“优秀选手奖”;杨锡兰获“最佳二传奖”及“优秀选手”奖;郑美珠获“优秀选手”奖。

第五次夺冠:1986年9月,在前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以8战8胜的出色战绩蝉联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张蓉芳获得“最佳教练员奖”,杨锡兰获得“最佳运动员奖”和“最佳二传手奖”,杨晓君获得“最佳一传奖”。

百度百科-女排五连冠

百度百科-三连冠

中国什么时候进入世界排坛

排球运动是1905年传入我国的。首先是广州、香港的几所中学中开展,以后陆续传到广东台山、上海、北京等地。当时人们多是聚在一起进行排球活动,比赛并不普遍。

191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1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这是史料可查的世界第一场正式国际比赛。中菲两支球队比赛打得精彩激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同时促进了我国和远东等地区的排球竞赛活动。此后中国各地逐渐开展了排球的竞赛活动。

1914年第2届运动会,男子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2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男排首次获得冠军。至1934年共举行了0届远东运动会,我国男排共获得5次冠军。

中国女子排球开展较晚,1921年在广东省运动会上首次出现,1930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1923年起开始组队参加第6届远东运动会,历经5届均获亚军。

受远东运动会的影响。我国排球运动会经历了十六人制——十二人制——九人制——六人制的演变过程。1927年后采用九人制,9名队员分3排,每排3人,位置固定不轮转。队员在场上不受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进攻和防守。比赛中要求至多3次将球击过球网。由于规则允许有两次发球机会,出现了攻击性较强的勾手大力发球。这也促进了上手传球技术的发展。鱼跃从原始的胸腹不着地有了胸滚动作。正面抡臂和屈臂扣球以及侧身勾手扣球被广泛运用。1930年第9届远东运动会上,为了突破菲律宾高个子运动员的拦网,我国运动员创造了“快板球”,而且很快发展为头排中队员做二传,头排两侧队员打“双快球”或“快球掩护”由二排队员在两次进攻的战术打法。防守上出现了前两排队员集体拦网和后排队员的定位防守。

九人制排球在我国经历了24年之久,我国运动员创造出不少具有很高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技战术,形成了我国排球技战术的特色。其后又不断发展形成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2.六人制排球的推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排球运动被作为重点体育项目加以推广,成为发展较快的项目之一。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1950年7月在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次介绍了国际排联制定的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打法。并于8月份组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支男子排球队——中国学生代表队,赴布拉格参加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排球比赛。此后又于1951年1月组建了中国青年男子排球队赴柏林参加第11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第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953年8月中国青年女子排球队首次随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布加勒斯举行的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排球赛。

为了向50年代初与世界排坛“领先地位”的东欧各国,特别是向苏联学习,1954年6月至8月,中国男女排球队除出访学习、比赛外,还邀请了东欧一些强队来华交流比赛,系统地学习了先进技战术打法和训练方法,对中国排球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向国外先进水平学习的同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国内积极推广普及六人制排球。1951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蓝、排球比赛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排球比赛。1952年2月为培养优秀排球运动员,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在国际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推动群众性排球运动的开展,成立了“中央体训班男女排球队”。是年年底“中央体训班”学员们到14个城市巡回表演,推动了地方排球的开展,同时也促进各地方排球队伍的建立。

1956年高等教育部、中等教育部下达了《一般高等学校体育可试行教学大纲》、《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示范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均把六人制排球列为必修教材。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列(草案)》。在京、津两地举办了《全国排球教练员训练班》,由苏联专家主讲,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苏联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学员们认真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我国排球运动的特长,提高了理论水平。

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也同时展开。1957年开始在全国排球竞赛中实行等级制度,在广州和武汉举行了全国甲级联赛和乙级联赛。在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影响下,各大、中城市也都相应地进行了本地特色的排球竞赛活动。

50年代我国排球一方面抓普及,一方面抓提高,迅速将六人制运动推上了新的阶段。60年代前后,我国各省市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的技战术打法。如上海队的技术全面、灵活多变,广东队的快速配合。四川队的细腻稳健,解放军队的勇猛顽强,北方各队的力量型高举高打等。

1964年总理亲自邀请大松博文教练率日本女排来我国访问,并执教训练。副总理要求学习日本女排刻苦顽强的训练作风,明确地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极大地推动了训练工作。我国排球运动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1954年1月1月11日国家排联正式接纳我国排协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中国男女排球队参加了巴黎男子第3届,女子第2届世界锦标赛。该次大赛男子24个国家,女子17个国家组队参赛。中国男队获第9名,女队获第6名。中国的后排插上,前排快球及其掩护下的前、后交叉,重叠的3点进攻,使欧洲为之震惊。中国对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了方向。

十年严重地干扰了排球运动的发展,技术水平下降,运动队青黄不接。在1974年的世界锦标赛上我国男女队分别降至第15名和第14名。我国世界强队之间缩小了距离又被拉大了。

3.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1972年国内开始恢复体育比赛,同年举办了“五项球类运动会”,而且召开了“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训练指导思想,并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每年集中冬训。

1976年重新组建了国家男女排球队。在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女子获第4名,男子获第5名。1979年12月我国男女排球队第一次双双获得了亚洲锦州赛冠军,并取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由于我国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未能在大赛中一显身手。

1981年3月中国男女排球队再次双双获得世界杯亚洲预选赛的冠军。1981年11月我国女排在日本第3届世界杯赛中,七战七捷首次荣获世界冠军。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掀起了学习中国女排拼搏精神的热潮。紧接着在1982年的第9届世界女排锦杯赛中又夺金杯。继而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再显神威,实现了“三连冠”。此后在1985年世界杯、1986年的世锦赛中再次夺冠,创造了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的新纪录。

女排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中国排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愿望,大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开创了现代排球的新纪元。

汲取世界排球技战术的精华,在发扬我国“快速灵活”“集体配合”传统打法的基础上,我国男排又大胆创新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新战术,形成了一套快速多变以巧制胜的技战术打法,达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在1977年世界杯继1978年世锦赛中获得获得第5名和第7名的好成绩。在1979年亚锦赛上获得1980年奥运会资格。1981年3月世界杯预选赛在香港举行,出线权的争夺在中国与韩国之间进行。中国队在先失2局的情况下,连扳3局反败为胜。守候在电视屏幕前的亿万人民无比兴奋,青年学生自发走上街头,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同年11月在世界杯赛上再获得第5名。从世界排名第9升至第5,从亚洲第3跃至冠军。此时中国男排不仅具备了冲出亚洲的实力,而且具备了与世界强队抗衡的能力。

4.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80年代正当世界男子排球运动迅飞猛进的时候,中国男排却出现了滑坡。

1982年世界锦标赛上中国男排没有能抓住分组极为有利的时机,同时进入前4名决赛地机会,仅获第7名。1983年亚洲锦标赛上失去了进入洛杉矶奥运会的资格。1984年由于东欧等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男队获得了参赛资格,但6场比赛中一胜5负列第8名。1985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失去了1985年世界杯赛的资格。以后虽然1986年取得亚运会冠军,但1987年亚洲锦标赛上又失去了参加24届奥运会的资格。1989年在亚洲锦标赛上也仅列第3。

随着男队的滑坡,女排也步入低谷。1988年兵败汉城奥运会后,虽然在1989年世界杯、1990年世锦赛和1991年世界杯上拿了两个第2和一个第3,但在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界锦标赛上跌倒第7名和第8名。甚至在1994年亚运会上输给韩国队名列第2,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

男、女排跌入低谷不是偶然点,80年代世界排球运动迅猛发展,首先是男排的全攻全守打法星期,代替了高举高打风格单一的格局。新兴起来的欧、美男排普遍运用了快速进攻和集体配合的战术打法。同时发挥高度、力量、跳发后后排进攻的优势,防守技战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紧接其后的女子排球男子化趋势也来势凶猛,而中国男女排球队技战术没有创新,没有借鉴,并失去了特色,特别是许多观念明显滞后。后世界排球运动以大革命的速度飞跃发展的同时,我国有些省市却削减排球队,队伍萎缩,赛场萧条,队员意志焕发,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亚运会女排历届冠军

亚运会女排赛从1962年第四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亚运会开始设立。亚运会女排金牌一直归属于中、日、韩。

其中中国女排8次夺冠,一个三连冠和一个四连冠,是夺得冠军次数最多的队伍。日本在女排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之后的头五届,亚运会中蝉联女排冠军,成为蝉联亚运会女排冠军次数最多的队伍。

韩国在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和2014年,韩国仁川亚运会上战胜中国夺得二次冠军。1962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的第四届亚运会上,增加女子排球项目。排球比赛增加为男、女九人制、六人制4个单项,这也是亚运会历史上室内排球设项最多的一届。1966年泰国曼谷亚运会,排球比赛走向规范,开始设立男、女六人制两项比赛。

中国女排情况

1974年的伊朗德黑兰亚运会,中国运动员首次出现在亚运会的赛场上。在排球赛场上,中国女排首次出战亚运便获得了第三的成绩。日本和韩国分获女排冠亚军,亚洲女排的三强格局开始形成。1978年的泰国曼谷亚运会,中国女排成绩有所提高,由上一届的季军变为这一届的亚军,冠军依然由日本队夺得,韩国则下降一名,位列第三。

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由郎平、孙晋芳、张蓉芳、曹慧英等组成的中国女排,五场比赛秋风扫落叶般全部以3-0获胜。首次摘得亚运会金牌,打破了日本队自女排出现在亚运会赛场便一直夺冠的格局。日本队在本届亚运会上获得银牌,韩国继续位列第三。

夺冠中去世的女排队员是谁

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队员中,陈招娣少将已经去世了。

陈招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亚洲女排的核心队员,为1979年第一次亚锦赛、1981年第一次世界杯、1982年第一次世锦赛和第一次亚运会的夺冠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3年4月1日下午,陈兆迪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时她58岁。北京时间4月5日上午10时许,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东大礼堂举行。

扩展资料:

2013年2月,陈因患癌症住进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治疗。2013年4月1日上午,她的病情突然恶化,于下午3时亡。

在女儿郭晨26岁生日的前两天,陈招娣去世了。陈昭娣病重时,郭晨一直陪在她身边,并通过她的微博记录了母亲最后艰难的岁月。

2月中旬,陈招娣病重住院。郭晨这样描述她:“我不会再坚持了,只要你不难受,我比谁都难受。”

4月1日13时55分,陈昭娣病情恶化,被推进手术室。郭宸写道:“我只能看着你被救。”

4月1日下午3点,郭晨写道:“妈妈一切都好,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只有快乐,还有两天我就要26了,你又骗我了,我不恨你,我还是爱你,妈妈我爱你。””

4月1日17点44分,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郭晨抱着母亲的军装叹息道:“如果有来生,我愿下辈子做你的女儿,永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陈招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