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译文

2.红军长征的路线 重要战役及对应的时间

3.共工到底是何许人也?

夸父 《山海经·大荒北经》译文

昆仑决水平-昆仑决赤水之战对阵

译文:

竹林的南面有红色的湖水,名叫封渊。有三棵不生长枝条的桑树,都高达一百仞。卫丘的西面有个沈渊,是帝颛顼洗澡的地方。有个胡不与国,这里的人姓烈,吃黄米。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不咸山。有个肃慎氏国。有一种能飞的蛭,长着四只翅膀。

有一种蛇,是野兽的脑袋蛇的身子,名叫琴虫。有一种人名叫大人。有个大人国,这里的人姓厘,吃黄米。有一种大青蛇,**的脑袋,能吞食大鹿。有座榆山。又有座鲧攻程州山。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衡天。又有座先民山。有一棵盘旋弯曲一千里的大树。

有个叔歜国,这里的人都是颛顼的子孙后代,吃黄米,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老虎、豹子、熊和罴。有一种形状与熊相似的黑虫,名叫猎猎。有个北齐国,这里的人姓姜,能驯化驱使老虎、豹子、熊和罴。?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先槛大逢山,是黄河水和济水流入的地方,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它的西边也有座山,名叫禹所积石山。

有座阳山。又有座顺山,顺水从这座山发源。有个始州国,国中有座丹山。有一大泽方圆千里,是各种禽鸟脱去旧羽毛再生新羽毛的地方。有个毛民国,这里的人姓依,吃黄米,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 

大禹生了均国,均国生了役采,役采生了修鞈,修鞈杀了绰人。大禹哀念绰人被杀,暗地里帮绰人的子孙后代建成国家,就是这个毛民国。有个儋耳国,这里的人姓任,是神人禺号的子孙后代,吃谷米。在北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名叫禺强。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北极天柜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 有一个神人,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鸟的身子,名叫九凤。又有一个神人,嘴里衔着蛇手中握着蛇,他的形貌是老虎的脑袋人的身子,有四只蹄子和长长的臂肘,这名叫强良。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一个人的耳上穿挂着两条**蛇,手上握着两条**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而夸父不衡量自己的体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光影,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黄河水解渴,却不够喝,准备跑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未到,便渴在这里了。

应龙在杀了蚩尤以后,又杀了夸父,因他的神力耗尽上不了天就去南方居住,所以南方的雨水很多。又有个无肠国,这里的人姓任。他们是无继国人的子孙后代,吃鱼类。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头而是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

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立即变成大沼泽,而气味不是辛辣就是很苦,百兽中没有能居住这里的。大禹堵塞洪水,杀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填塞它,屡次填塞而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

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有座岳山,一种高大的竹子生长在这座山上。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不句山,海水从北面灌注到这里。有座山叫系昆山,上面有共工台,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威灵而不敢朝北方拉弓射箭。有一个人穿着青色衣服,名叫黄帝女妭。

蚩尤制造了多种兵器用来攻击黄帝,黄帝便派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应龙积蓄了很多水,而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黄帝就降下名叫妭的天女助战,雨被止住,于是杀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

叔均将此事禀报给黄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便做了田神。女妭常常逃亡而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有一群人正在吃鱼,名叫深目民国,这里的人姓朌,吃鱼类。 有座钟山。有一个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名叫赤水女子魃。

荒当中,有座山名叫融父山,顺水流入这座山。有一种人名叫犬戎。黄帝生了苗龙,苗龙生了融吾,融吾生了弄明,弄明生了白犬,这白犬有一公一母而自相配偶,便生成犬戎族人,吃肉类食物。有一种红颜色的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没有脑袋,名叫戎宣王尸。有几座山分别叫做齐州山、君山、鲜野山、鱼山。

一种人长着一只眼睛,这只眼睛正长在脸面的中间。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姓威,是少昊的子孙后代,吃黄米。有一种人称作无继民,无继民姓任,是无骨民的子孙后代,吃的是空气和鱼类。 在西北方的海外,流沙的东面,有个国家叫中国,这里的人是颛顼的子孙后代,吃黄米。有个国家名叫赖丘。还有个犬戎国。

有一种人,长着人的面孔兽的身子,名叫犬戎。在西北方的海外,黑水的北岸,有一种人长着翅膀,名叫苗民。颛顼生了驩头,驩头生了苗民,苗民人姓厘,吃的是肉类食物。还有一座山名叫章山。大荒当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山,山上有一种红颜色的树木,青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名叫若木。有个牛黎国。

这里的人身上没有骨头,是儋耳国人的子孙后代。在西北方的海外,赤水的北岸,有座章尾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而全身是红色,身子长达一千里,竖立生长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条缝,他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昼,不吃饭不睡觉不呼吸,可以呼风唤雨。他能照耀阴暗的地方,所以称作烛龙。

原文: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有阳山者。有顺山者,顺水出焉。有始州之国,有丹山。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

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有岳之山。寻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有山名曰齐州之山、君山、上两先下鬲山、鲜野山、鱼山。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这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

扩展资料:

背景:

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叶,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校时,才合编在一起。 宋人胡应麟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

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百度百科——山海经·大荒北经

百度百科——山海经

红军长征的路线 重要战役及对应的时间

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各路红军长征时间、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参考资料:

小战役不计其数,大战役有

湘江战役

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

强渡嘉陵江

飞夺泸定桥 ;

包座战役;

激战腊子口;

酣战直罗镇;

东征战役;

西征战役;

百丈关战役

蒙山脚下炮声隆——忆百丈关战役

--------------------------------------------------------------------------------

四川在线 (2005-06-21 20:55:57)

1935年10月24日,红三十军、九军二十七师从阿坝州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

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敌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右纵队攻克西康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师的一个旅,10日占天全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12日攻克芦山。10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敌10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

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刘湘为阻止红军攻势,屏障成都平原,遂急调其主力王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余团。

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之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二师两个团。16日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即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9日拂晓,敌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广大指战员忍着疲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毙、伤敌15000余人,红军伤亡近万人,主力受挫。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百丈失利证明了同志说过的南下是绝路的正确论断。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役后,全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

百丈关战役的经过,原于1935年撰文进行了总结。

.

强渡乌江

2005年12月20日 21时15分06秒 金黔在线 『字号:大 中 小』

1931年12月31日,红四团到达乌江边。乌江是贵州第一大川,也是遵义、桐梓南面的天然屏障,夹岸悬崖对峙,高不见顶,江流翻滚,恶浪滔滔,江上浓雾弥漫,又值大雪之后,天寒地滑。对岸驻敌,凭险据守,后有强敌紧追不舍,红军处境十分困难。军团长

向耿飚亲自下达了突破乌江的任务。他们决心徉攻渡口大道,主攻上游500米处的小路。在寒冷的江边,红四团度过了1935年元旦。元月2日,渡江尖兵队的8位勇士首先跳进刺骨的江水泅渡乌江。但遭敌阻击,试渡失败,一位福建籍战士牺牲。入夜,突击队利用竹筏夜渡。三连长毛振华带五位勇士上了第一只筏子。3只竹筏相继出发。半小时后两只竹筏撤了回来,一只下落不明。红四团扎制了60多个竹筏,次日开始强攻。敌人猛烈的炮火企图封锁住江面。突然,对面江边响起了一阵枪声,守敌一片惊慌,立即掉转枪口。竹筏乘机靠岸。原来,毛振华和5位勇士昨夜偷渡成功,却等不到后续部队,头上距敌人工事仅几米,因此未敢打手电筒与对岸联系,便潜伏下来伺机而动。第一批强渡的同志与毛连长会合后,第二梯队一营又迅速过江。这时,敌人的预备队开了上来,借助优势火力向红军猛扑,一营被迫撤至江边。紧急关头,师长陈光调来炮兵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所谓的炮兵连其实只有一门炮,5发炮弹。赵章成四发四中,准确地将炮弹射到了敌群中。敌人四散奔逃。滩头部队乘势反攻,红军终于完全占领了乌江渡口。突破乌江天险,打开了通往遵义的门户。

喋血湘江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湘江战役,是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是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5月25日 ,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1935年5月29日, 红军左纵队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东桥头攻击,胜利占领大桥。红军后续部队跟进,迅速击溃守敌一个团,占领泸定桥。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这样,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彻底破灭。

包座战役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班佑以东的上下包座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北部,地势险要,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向上包座守敌发起攻击,8月31日,攻占上包座。与此同时,第四军一部也向求吉寺守敌攻击。此役歼灭包座地区守敌及敌援军第四十九师大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包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大门。

攻占腊子口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境内,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险之称。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这是进入腊子口的惟一通道。敌人在这里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防守,严密封锁红军北上的道路。1935年9月1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攻占腊子口天险,突破敌人封锁线,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困在草地的计划。

直罗镇战役

1935年11月初,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决定在直罗镇(在今陕西富县境内)发起歼灭战。11月21日~24日,红军围歼东北军第一○九师,共计俘虏敌人5300多人,打敌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多人。这次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以后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

(资料来源:《跨越雄关———长征中的重大战役》、《解读长征》、《红军长征史》等书以及长征纪念馆《长征大事记》等 作者:班和平 编辑:王谦)

强渡嘉陵江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起源于秦岭山脉,与长江汇合于重庆,中上游出没在高山狭谷之中,水深流急,对于缺少渡河工具的我军来说,确是一道不易逾越的天险。

强渡嘉陵江,是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作战后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方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渡江作战。这次战役开始于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结束于四月二十一日,歼敌一万余人,攻占了北迄青川、平武,南至梓潼、彰明的涪江至嘉陵江之间的广大地区,打乱了敌人的“川陕会剿”计划,为向川西和甘南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这次战役的胜利成果未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至4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强渡嘉陵江,向国民党军发动的进攻战役。

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由陕南回师川北后,在总指挥、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为继续贯彻向川甘边界发展的计划,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决定集中4个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为清除渡江作战障碍,红四方面军于3月初至11日,取得仪陇、苍溪战役的胜利。控制了嘉陵江东岸除阆中、仪陇的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县城的地区。鉴于嘉陵江西岸及以西纵深仅有国民党军第28、第29军防守,其52个团部署在绵长的沿江防线,纵深兵力空虚的情况,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主力,选择其江防薄弱环节,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夺取沿江各要点,并向两翼扩展,而后向其纵深发展。3月28日,战役发起。红军第9、第30、第3l军组成的第一梯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的战法,分别在塔子山、鸳溪口、阆中地区突破了国民党军江防,并迅速向其两翼及纵深发展。随即,红军第4军组成的第二梯队也由苍溪渡江投入战斗。至4月3日,红军先后攻克阆中、剑阁、南部、昭化及剑门关要隘,计歼国民党军7个多团,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为夺取战役的全胜,红军以第31军围困广元;以第30军一部西进青川、平武,迟滞胡宗南部第l师南下;方面军主力分路西向,进逼江油(今武都镇)、梓潼。10日,红9军渡过涪江,包围江油,前锋直逼中坝(今江油县城)。尔后,红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以1个师围困江油,集中4个师在江油以南地区击溃增援江油的国民党军第28军军长邓锡侯所率的10个团,歼其4个团,俘3000余人,并乘胜攻占中坝、彰明。红30军第89师先克青川,并在川甘交界之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继又克平武。18日,红4军攻占梓潼,21日再克北川。至此,战役结束。

历时24天,红军在的指挥下,勇猛顽强,神速果断,连克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潼、平武、彰明、北川等8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涪江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共歼川军12个多团1万余人,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的范例。只是由于丧失进击甘南的战机,未能达到预期的战役目的。这使十分痛心和惋惜。同时,由于张国焘决定只留下刘子才、赵明恩等300余人枪就地坚持斗争,实际上等于完全放弃川陕根据地。认为,如果把三十三军留下,开展游击战争,局面会好得多。

共工到底是何许人也?

共工:跟人打架,打不过。一怒之下,拆了房子。结果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造成了板快漂移和环太平洋――喜玛拉雅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对中国现代地质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读诗词集杂想之三:[2]:关于共工

碰壁斋主

共工是古代神话里的大名士——虽说他出的尽是恶名——到处露面。他后来还曾跟禹捣蛋。据说,他是水神,《山海经》里记有“禹攻共工国之山”;又讲“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荀子·成相》说“禹辟除民害逐共工”;三者讲的当是同一回事。毛推测不周山那一仗共工没,看来共工有点应得上俗语所谓“恶人万万年”。

共工又是炎帝后裔。炎黄之战是古代神话的一个材料源泉,好些神话都从它生发,或与它勾连。这战以炎帝失败而告终,后来炎帝一系的人不服气,排着队来复仇,著名的硬汉子像蚩尤、夸父、刑天都揭竿而起来闹事,共工也是其中之一。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与颛顼之战,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词典》是极费苦心的成就卓著之作。这本书里,他就把共工与颛顼争帝归入炎黄战争那一大族神话。治水是另一大族神话。主人公禹出身也在黄帝那一系,倘用从前“成份论”的办法推理,禹逐共工杀相繇,也可归入炎黄之战了。《词典》“共工”那一条便是这么做的。可是,《词典》“禹”那一条,又把杀相繇归为“禹治水”。这便有点儿矛盾。“禹逐共工杀相繇”里,共工是水神,禹杀他的臣子相繇也用的水攻,相繇后,其地多水,不长谷,只得把那里当成池子;据这些情况,显然这次战争是禹治水时打的。“禹逐共工杀相繇”这回事,就故事本身论,主要意义应该在于治水;不过,神话集体创作,又历时演化,在创作背景上、人物设置上,不妨留有炎黄战争的辗转遗传。袁氏《词典》里的那个矛盾只能作这种程度的辩护。由于背景不能与意义等同看待,所以不能把这个故事判为炎黄之争的余绪,而得列入治水中。正像政治里的“成份论”荒唐可笑一样,神话里的“成份论”也不宜滥用的。

《词典》把保存在古书里零珠断玉的神话全收集在一处,免掉神话爱好者的翻检之劳。袁先生另外写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更等于把零珠断玉串缀、粘接起来,既照顾神话所讲的天地开辟、世界演进的时序,又注意神话群落,经我们勾勒出一个神话体系的全貌。它用白话来讲故事,文笔也通达。《神话》讲不周山那一仗,采取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里的说法,共工不是跟颛顼打,而跟祝融打。祝融是火神,他的世系,一说属炎帝;一说属黄帝,而且就是共工的父亲。祝融来历不明,倘要把不周山一战归入炎黄之争,看来还是叫共工跟颛顼打比较方便;叫他跟祝融打,保不定会成阿Q所谓“儿子打老子”。不过,《神话》解释不周山一仗为“水火之争”、“光明与黑暗之争”,那当然只好派共工跟祝融作主角,因为颛顼不是火神,共工跟祝融才一水一火——顺便提一句,五行学说里火色赤而水色黑,袁所以才有凭借把水火之争联系到光明与黑暗之争——《神话》也提到共工作为水神跟治水的禹捣蛋,可是,袁在治水那节里不讲禹杀相繇,反而把相繇放到不周山水火之争里介绍。我想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山海经》不是明白详细地叙述过禹杀共工之臣相繇么?共工固然既有关于水火之争,又有关于治水;禹、相繇两人跟水火之争可是水火不容,至少水米无干的,禹所杀的相繇怎么能移到水火之争中去呢?也许因为共工在一个地方打水火之仗,在另一个地方又带着相繇抵抗禹,所以,因为共工的关系,相繇也给夹带进水火之争里去,而跟禹脱钩了。那么,这个裙带关系也扯得太远了,反而把血亲丢到一边。

另外,袁只注意到共工作为水神,反抗禹来制服自己,而忽略了共工与治水的另一重渊源。毛的长注所引《国语·周语》那一节说:“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有崇伯鮌……称遂共工之过……其后伯禹念之非度,厘改量制……疏川导滞……”看来共工还是治水的拓荒者,禹的老前辈。《尧典》里,共工是尧的水官,“共工方鸠孨[左有“亻”旁]功”那一句便讲他治河的方法是“方鸠”——防救,而且已经有了功效,共工是堙塞治水法的创始人。当然水来土掩的普通生活经验,不必等到尧时才懂得,更不必要某个专人来发明,不过,古人爱编造传说,把这类经验都当为发明,注册在个别的圣人身上,咱们也无妨信而好古一回。禹的父亲鲧也用堙塞治水,那不过继承共工的旧法罢了。到禹起来才改为疏导。《竹书纪年》讲治水,并不从鲧讲起,而确从共工开头:“帝尧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帝尧七下五年命司空禹治河。”如果共工是堙塞法的创始人,禹与共工之战便发生新的意义:暗含治水方针的敌对,隐喻治水方针的转移。

共工治水这个身份非常重要。治水那一大族神话,记录了治水事件的各个侧面。跟自然力量的较量是其一:降水怪无支祁,化熊通山等等。动员、协调队伍是其二:杀防风氏,神龙玄龟相助等等。禹个人的艰苦卓绝的品格是其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化石,病偏枯成禹步等等。但是,关于治水方针,神话只讲了一回事:“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这则神话表明鲧所用法子为“堙”,而后来禹所用为“导”。另一些说法,把“息壤填洪水”也归在禹名下,那么,禹自己也曾用过堙法。我们看得到堙法换为导法,但是这个转变过程,我们讲不出来。揆之情理,这两条治水路线一定会互不服气,互相争斗,但是神话没有报道。“帝杀鲧”不能算为路线斗争,因为帝恼火的是鲧“不待帝命”便“窃”走了息壤,这只是帝王的那个老毛病——权力病——的一次发作,与治水方针了不相干,帝没有干涉治水的具体战术。鲁迅对神话深有研究,还拿神话来做小说。《故事新编·理水》一篇里,他便以小说家对世事的敏锐了解,补充一段有关治水方钍的争论——那里提到“导”是蚩尤的法子,《词典》像没收罗这个资料,不知鲁迅是别有根据,还是他在《序言》里自承的“信口开河”——假使不拈出治水先辈共工与后进禹的那一仗,那么,神话便有些不得要领,漏讲了理水里最关紧要的问题。有了共工反对疏导,以至于打起来,这个断环便补上了,使我们了解两方闹的激烈程度,而治水这个事件便更凸现,禹的形象也愈丰满。有趣的是,《山海经》记禹杀相繇,正是“湮”杀的,真可谓以其道还治其人了。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