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种灯的相关资料

2.世界最高峰是?

3.鸟巢里的火炬燃烧的燃料是什么?

4.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会徽,主题曲还有火炬的详细资料,谁能帮我非常全面的找到啊?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种灯的相关资料

北京奥运会登峰传递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点燃 引凤回巢

第21届奥运会离闭幕还有5天时,一场持续了20多分钟罕见大雨浇灭了圣火台上的圣火。按照国际奥运会的规定,火炬闭幕意味着大会闭幕。也就是说,必须提前5天结束这届奥运会。好在当天赛场休息,空旷的场地上只有少数几个工作人员。场地监督比·布歇尔见圣火熄灭,冒雨飞快的冲上圣火台,从口袋里拿出打火机。重新点燃了圣火。虽然都是火,却有了本质的不同,新燃起的火焰成了一个赝品。而不论比·而歇尔当时有无其他想法,事后都极有可能被人指控为居心不良,因为他那点燃过奥运会圣火的打火机,将成为无价之宝,当组委会的人听到此事极为震惊,并立即报告了圣火委员会。圣火委员会经过讨论后宣布用打火机点燃的圣火无效。旋即用场中央的安全灯取来火种,重新点燃了圣火。比·布歇尔最后被确认无知而免于追究责任。

北京奥运会圣火5月将登珠峰 20名志愿者确定

早报讯 今年5月,北京奥运会圣火将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而在圣火开始全球传递之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名“2008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 志愿者已经提前产生。接下来的两个月,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得积极储备体力和专业技能,为珠峰大行动做准备。

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是全球第一个针对珠峰地区设立的、集教育和科考等工作于一身的长期综合性项目。相比往年,今年行动赋予了志愿者更高的自由度,他们将在珠峰上团队协作,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独立完成志愿者工作据悉,这20名志愿者将和另外40名行业志愿者一起,组成珠峰大行动的志愿者队伍,于今年5月奔赴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一系列有关环境、教育、科考的志愿者工作。

2008年03月30日10:57

世界最高峰是?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 珠峰卫星图

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从左图看出峰顶位于中国境内)。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经纬度:27°59′17〃 N ;86°55′31〃 E

首次登顶时间:1953年5月29日 艾德蒙·希拉里与丹增·诺盖

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今天上午9时17分,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中国登山队顺利登顶珠峰,藏族女队员次仁旺姆在峰顶高擎熊熊燃烧的奥运火炬,“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这是奥运圣火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奥运永恒不熄的火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无疑是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圆满成功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 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 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 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 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 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 1980年由日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 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 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 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 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 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同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中国队员13次征服珠峰

49年前,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胜利登上珠峰。他们谱写了中国人第一次征服“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历史诗篇。他们的胜利激励着亿万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热情。 刘连满,与三人同行。但他在“第二台阶”时自愿支撑队友搭人梯,导致体力透支,并没有登珠峰。但他把氧气留给队友的行为体现了,他是中国式英雄! 79年前,英国人豪伍德·布里率领一支登山队,从中国境内开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动。在此后的数年里,英国人八度挑战,有10余人遇难,却没取得一次成功。“珠峰北侧不可逾越”被喻为神话。 取得第一攀登珠峰的成功经验后,中国人的足迹一代又一代地留在珠峰顶上。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使中国登山队员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的主导力量。 1975年,中国第二支庞大的登山队进驻珠峰脚下。经过艰苦的攀登,付出了多人遇难或冻伤致残等代价,最后9名勇士再临巅峰,藏族女性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侧登顶的女性。登山队同时把科学考察工作带到珠峰,完成了测定珠峰高度、高海拔地区人体技能测试等一系列科考活动,震惊了世界。 1988年春季,由中国发起,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个国家的登山家联手挑战珠峰。在这次充满人类智慧和奇想的壮举中,联合登山队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时过两年,中国、前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在珠峰脚下。他们以登山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在这次活动中,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相继站到了珠峰顶尖上。 1993年,海峡两岸的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挑战珠峰并获得成功,他们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镌刻在了世界屋脊之巅。 1996年,中国和斯洛伐克开展联合攀登活动,尽管中国的几名专业队员因生病等原因未能登顶,但大学生次洛却创造奇迹,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学生。次年,中国和友邻国家巴基斯坦的登山界联合登山,3名藏族队员登顶,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之人。 1999年,为了从地球的最高点上采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圣火火种,西藏自治区组织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登山探险队攀登珠峰。结果包括两名女性在内的10名藏族队员同时胜利登顶,从珠峰顶上成功采集火种。桂桑成为两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吉吉成为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 攀登珠峰成为国际登山界的热门行动,不甘落伍的中国登山界亦有两支队伍挑战珠峰。在与恶劣的天气进行了顽强的搏斗后,中国第一个民间单人挑战珠峰的黑龙江人阎庚华5月21日登顶,但不幸的是他在下山途中失踪。 2008年5月8日,中国36人成功登顶珠峰并且把奥运火炬在珠峰点燃。也是世界举办奥运会以来第一次珠峰点燃奥运火炬。 2009年5月18日,20名中国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其中来自江苏盐城的登山爱好者吴文洪在5月18日上午登顶珠穆朗玛峰后,在下撤途中突发严重高山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5月19日凌晨4时许在海拔8750米处不幸罹难。

鸟巢里的火炬燃烧的燃料是什么?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将历时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3.7万公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圣火会在一只只火炬间接力传递。那么我们将怎样保证整个火炬接力过程不出纰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这对于传递过程已经足够,因为每届奥运会火炬手数量和传递距离有所不同,此次传递每天将有208名火炬手参与传递,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到400米,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十分钟。

130天的过程中,有33天属于境外接力,5月4日后圣火将回到中国大陆,继续其在内地进行97天的旅程。4个多月里,圣火将“光临”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3个城市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性较大不说,难保不碰上刮风下雨,火炬的火焰会受到影响吗?

当然不会。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下保持燃烧,最低零下6℃到最高45℃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据悉,该火炬令人骄傲的内部燃烧系统是由航天科工集团自主设计研发,由于涉及军工技术,火炬燃烧技术被视为北京奥组委的核心机密。

另外,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也就是说,不能到达现场为火炬手加油的朋友可以在电视机前看到清晰的火焰。这是因为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非常醒目。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

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理念在火炬上也能够得以体现。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外形制作材料均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而丙烷作为一种碳氢化合物,在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样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果火炬熄灭怎么办?

此次火炬传递,选拔了将近2万名火炬手,这意味着整个过程中将使用近2万只火炬,其中在国内每天运行10至12个小时,传递200多次,万一真的出现火炬熄灭的意外怎么办?

为了保证圣火的尊严和火炬接力的纯洁性,火炬接力进行期间要保持圣火持续燃烧。所以一旦火炬熄灭,必须使用保存在火种灯中的火种引燃火炬。火炬燃烧室中有一个隔板,将其分成主燃室和预燃室。两个燃室结合,一个熄灭了,火种灯点燃的就是另一个。

火种灯专门用于储存圣火火种,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就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开始时用其重新点燃第一支火炬。此次火种灯的设计有很大突破,据火炬设计团队设计师章骏介绍,历届奥运会的火种灯,外形酷似矿灯,都未进行特别的外观设计,只有北京奥运会的火种灯,是由专门的团队设计。

火种灯的4个不锈钢棱边,参照于中国宫灯的木制棱边。4根金属光泽的棱柱既体现了传统宫灯意义,又保护了火种盒。章骏说:“保护火种的玻璃都是专门设计的,即使是火种灯掉在地上,也不会摔坏。”

圣火可以登上珠峰吗?

本次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圣火登珠峰的环节,怎样才能顺利登上世界之巅?

2008年5月,火炬登峰队伍将择日实施圣火登顶任务。在等待登顶期间,火炬传递活动正常进行。但在奥运圣火登顶当天,其他地区的传递活动暂停,待登顶活动结束后继续进行,以避免同时出现两个与奥运圣火有关的活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说:“奥运圣火上珠穆朗玛峰的准备工作已很充分。奥运圣火上珠穆朗玛峰是我们在2001年申办奥运会时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兑现。”

除了能够经受严格气候考验的火种灯,我国在各个技术层面都给予了登山队员强有力的支撑。

今年1月底,西藏自治区出台了《珠峰奥运火炬传递气象保障方案》,标志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已完成从北京到西藏珠峰的全线部署。去年,中央气象台就成立珠峰气象保障服务队,5月份首次在西藏珠峰地区建成立体气象自动观测站。

目前,该立体气象自动观测站可自动读取珠峰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象数据和气象观测材料,并作出预报。此外,西藏还加强了聂拉木站的GPS探空观测数据与珠峰大本营的资料对比,以及在大本营进行的加密探空观测。

刚刚出台的《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气象保障方案》规定,西藏气象部门将在预报服务、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与通信保障、后勤保障四个方面确保火炬传递安全。

去年7月,中国登山队刚刚完成了集体攀越世界上所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任务,创下了人类登山史上的又一壮举。

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说,“先进的科技装备对圣火传递者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和支持作用。”1988年我国登顶珠峰的运动员背负的氧气瓶重达14公斤,而现在同样存贮量的给氧装置只有3公斤左右,这给了登山运动员更大的体力空间。而畅通的通讯设备和全球定位仪器,也能够让补给及时跟进,避免了危险,保证了圣火传递队员的安全。

圣火已经燃起,一切尽待8月8日晚充满神秘的“鸟巢”主火炬点燃那一刻。

-新闻缘起

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进行。北京奥组委19日就在北京公布了最终确定的奥运会火炬接力总体安排。

据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介绍,根据总体计划,3月24日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随后进行为期6天的希腊境内传递。3月30日在雅典举行圣火交接仪式。3月31日圣火抵达北京,在北京举行隆重的欢迎圣火进入中国仪式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正式启动仪式。

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方式也十分丰富。除了手手相接的陆地跑的传统方式外,还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方式,如自行车传递、骑马传递、火车传递、轮渡传递等。

水下传递奥运圣火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圣火进行了一次“浪漫之旅”,火炬手携带潜水装置,手持特制火炬在大堡礁水域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传递,这是奥运史上首次进行水下火炬传递。其实,水下火焰是激发态的粒子,具体存在形式可以理解为一股持续发光的气体。

卫星传递奥运圣火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圣火传递采取了“星际旅行”的做法。7月13日于奥林匹亚点燃,火种传到雅典后,不像以往用轮船、飞机或接力传递,而是利用卫星激光技术传到加拿大———通过传感器将圣火的热能转换成电波并经卫星传至加拿大,然后使用激光在蒙特利尔点燃火炬。

奥运火种是怎么取得的?奥运火种保存在哪里?火炬经得起风雨吗?万一要是灭了怎么办?……

火种是怎样诞生的?

从钻木取火到电子点火,人类取火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但是采集奥运火种的原理却并不高深,因为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凹面镜取火的原理非常简单,在我国很多阳光充足的地区也用凹面镜烧水做饭。

圣火点燃后,火种被置于一个古老的火种罐中由首席女祭司带到古代奥运会会场内的祭坛,点燃第一名火炬手的火炬,随后开始它前往奥运会主办城市的行程。

由于设备原理简单,但对于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且女祭司只有三次采集圣火的机会,所以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需要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备用火种,备用火种一般在彩排时就已提前采集。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种采集的关键时刻乌云密布,导致取火失败,不得已采用前一天彩排仪式上取到的火种代替。

当地时间3月23日,北京奥运圣火采集最后一次彩排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都与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尼克拉泽斯进行圣火交接。

北京时间2008年3月24日17时(希腊时间11时),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前,随着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取火时的一次俯身,北京奥运会进入了新的阶段,奥林匹克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奥运圣火在每一个人心中代表了神圣,当然也蕴含着一点神秘。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会徽,主题曲还有火炬的详细资料,谁能帮我非常全面的找到啊?

 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说明

每一个会徽的后面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充溢着中国北京的盛情和期盼。在这个会徽中记载着中国北京向世界做出的承诺。这就是“舞动的北京”,这就是“北京奥运会会徽”。

里程碑

“舞动的北京”是一座奥林匹克的里程碑。它是用中华民族精神镌刻、古老文明意蕴书写、华夏子孙品格铸就出的一首奥林匹克史诗中的经典华章;它简洁而深刻,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演进与发展;它凝重而浪漫,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情怀。在通往“北京2008”的路程上,人们将通过它相约北京、相聚中国、相识这里的人们。

承诺

“舞动的北京”是一方中国之印。这方“中国印”镌刻着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呈现着一个面向未来的都市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诉求。它是诚信的象征;它是自信的展示;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北京向全世界、全人类做出的庄严而又神圣的承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枚以先贤明言创意、以金石印章为形象的会徽,是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的敬重与真诚。当我们郑重地印下这方“中国印”之时,就意味着2008年的中国北京将为全世界展现一幅“和平、友谊、进步”的壮美图画,将为全人类奏响“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乐章。

形象

“舞动的北京”是这个城市的面容。它是一种形象,展现着中华汉字所呈现出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它是一种表情,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借中国书法之灵感,将北京的“京”字演化为舞动的人体,在挥毫间体现“新奥运” 的理念。手书“北京2008”借汉字形态之神韵,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千万种表达浓缩于简洁的笔划中。当人们品味镌刻于汉字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与韵味时,一个“新北京”诞生了。

美丽

“舞动的北京”是中国人崇尚的色彩。在这个标志中,红色被演绎得格外强烈,激情被张扬得格外奔放。这是中国人对吉祥、美好的礼赞,这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诠释。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红色是圣火的颜色,红色代表着生命和新的开始。红色是喜悦的心情,红色是活力的象征,红色是中国对世界的祝福和盛情。

英雄

“舞动的北京”召唤着英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成就英雄、创造奇迹、塑造光荣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位参与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充满力量与动感的造型是所有参与者用热情、感动和激情书写的生命诗篇,是每一位参与者为奥林匹克贡献力量与智慧的宣誓。奥运英雄传承体育与文化结合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它为奥运健儿欢呼,为艺术喝彩。

精神

“舞动的北京”是中华民族图腾的延展。奔跑的“人”形,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灿烂。优美的曲线,像龙的蜿蜒身躯,讲述着一种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它像河流,承载着悠久的岁月与民族的荣耀;它像血脉,涌动着生命的勃勃活力。在它的舞动中,“以运动员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被艺术地解析和升华。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活力的北京期待着2008年的狂欢,奥林匹克期待着全人类与之共舞。

邀请

“舞动的北京”是一次盛情的邀请。会徽中张开的双臂,是中国在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加入奥林匹克这人类“和平、友谊、进步”的盛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友善而又好客的中国人的心情写照,也是北京的真诚表达。到北京来,读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感受这个国家的现代气息。到北京来,共享这座城市的每份欢乐,体会这个国家的蓬勃生机。到北京来,让我们在2008年一起编织和平、美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