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3中国国家队-中国国家队三从一大
1.当年的梁艳有何过人之处,成为老女排唯一的五连冠获得者?
2.有人说王宝泉接替郎平任主教练最合适,你认为呢?
3.运动员辛苦训练的句子
4.口语交际。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位运动员为祖国争光的光荣事迹。
5.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是谁?他都有哪些事迹?
当年的梁艳有何过人之处,成为老女排唯一的五连冠获得者?
梁艳,1961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前中国女排队员 ,身高1.77米,场上司职副攻,从1981年到1986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帮助中国女排连续五次世界大赛获得冠军,是不折不扣的女排功勋队员,人送外号“笑面黑娃”。
梁艳1975年14岁时才进入成都市业余体校接触抛球,这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算是比较晚得了,1976年她进入成都排球队,1977年进入四川省排球队,1979年18岁时梁艳进入了国家队,这也奠定了她传奇排球生涯的开始。两年后的1981年女排世界杯,梁艳代表中国女排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赛,因年龄小是替补队员没能上场,可她还是很幸运地成为世界冠军获得了很大荣誉。接下来的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梁艳都是作为主力副攻帮助中国女排获得冠军,由此她成为中国女排唯一获得五连冠的队员。
梁艳进入国家队两年就能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三大赛,说明她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以及过人之处。梁艳刚进国家队时是小队员,周围的大姐姐都是世界级名将,榜样的力量促使她不能偷懒要刻苦训练,以便能跟上队伍的训练和比赛节奏,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为队伍拖后腿,梁艳作为副攻虽然个子不算高,但是她移动灵活拦网预判意识很好,移动拦网出色手型很好,一传到位时扣球速度快让对手来不及拦防,各种战术球也运用得很娴熟,她为中国女排的连续夺冠立下汗马功劳,是中国女排的不可多得的一名悍将。
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坚持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由于当时队中还没有专职自由人这一角色,队中每个位置的队员都要练就一身很好的基本功,由于我们队员的身体素质不如欧美队员,我们只能依靠团队的力量和队友间的相互弥补和协调才能发挥出我们小块灵的技战术特色,这也是我们称霸世界的传家宝。梁艳拦是技术很全面的副攻,她能获得五连冠说明队伍很需要她这样的队员,当时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替代者,再说副攻需要有丰富的大赛经验,年龄大点有时反而是优点 ,副攻队员是场上职业寿命最长的位置之一。
1986年梁艳退役,之后她没有和大多数队友一样选择出国或从政,也没有从事与排球有关的事业,而是进入了校园补充知识,毕业后尝试过多重角色,当过编辑、下海经商自己当老板,每一行都干的很出色,女儿教育的也很优秀成了清华博士。如今梁艳年龄大了回归家庭享受生活了,祝福这位老女排队员安康幸福。
十八岁进国家队,碰到最强的一批老队员带她。加上她本人的刻苦努力,成为了一个技术全面,心理素质过硬的球员。
梁艳快球拦网出众,防守很好。当下的龚翔宇的拦网很像当年的梁艳。拦网不是高个就管用,得有预判,得有灵活的身体配合移动,还要有坚挺的手臂,梁艳、颜妮、小宇、朱婷、张常宁都能做到,所以拦网好。有的高个副攻V型臂,有的沟沟臂且软丢丢,空有身高。
梁*的快抹,记忆深刻...
梁艳是四川女排的队员,从进四川队到国家队所用时间并不长,而且那段时间正是中国女排崛起的峥嵘岁月,队伍整齐,球员实力出众,在那几年的赛事里,成绩一直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里,加上她打球的责任心,在队伍里发挥的作用, 以及年龄上属小字辈 ,无疑在那个运动周期里,是属可延长的佼佼者 。梁艳在那时除年龄优势外,它的基本功确是比较扎实的,排球的崛起,与那时前期的训练方针有关,三从一大的贯彻,使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受益 ,梁艳也不例外。有一次, 梁艳的训练,我正在场边。练习背飞时,那时的梁艳胆小,跳起扣球放不开,怕打到前排队员的脑壳,教练指导了几次,有点不耐烦了,小小的梁艳听着教练的吼声,表情沉静,仍专注训练,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 ,和有着为三大球翻身的执着理念和使命,梁艳和女排一大批队员,在茁壮成长的道路上熠熠生辉,并取得骄人的战绩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杨艳也就成了五连冠故事里当今人们的美谈 。
拦网
运气好
基本功扎实,拦网出众,眼快、手快、脚下快,号称奇才,十四岁才接触排球,十九岁进入国家队,五连冠队员,仅1.77的身高,打的确是副攻,而且拦网厉害。
有人说王宝泉接替郎平任主教练最合适,你认为呢?
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合同到期。对于她的接班人球迷们也一度议论纷纷,作为天津女排的功勋教练王宝泉再度接手中国女排的可能性并不大。?
可以说,王宝泉在国内教练中也是非常优秀的。在他执教期间,天津女排也荣获了12次国内联赛的冠军。按照以往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选拔标准,王宝泉的资历、能力再度挂帅国家队应该还是说得过去的。但随着现代女子排球的快速发展,仅靠国内执教成绩似乎是站不住脚了。?
短暂执教国家队,无国际大赛成绩证明。
王宝泉曾短暂执教过中国女排,执教生涯仅159天。与他在国内联赛的?10冠王?相比,王宝泉带领国家队的比赛成绩却乏善可陈,几乎是一片空白。同样是国家队助理教练出身,安家杰还曾率队获得过2017年大冠军杯冠军。此间虽然有郎平的遥控指挥,但这个功绩大部分还应该是记在安家杰身上。而完全没有国际比赛执教成绩的王宝泉,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仍缺乏国际比赛成绩的证明。
三从一大训练方法,已不适合当下女排。
王宝泉在天津队的训练方法以?魔鬼训练?著称,就是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原则,这种方法也造成了天津队员过多的伤病、过早退役,而且也不适合于当下朱婷等国家队队员。除了训练,在球员的管理上王宝泉脾气也是十分火爆。
这点上,郎平的幽默、高情商更符合90后、00后的沟通方式。另外,王宝泉与郎平仅相差1岁,明年将满60岁的他执教4年一个的奥运周期,显然也并不是他内心真实想法,身体条件也不被允许。 ?
运动员辛苦训练的句子
中国女排的辉煌和荣誉都建立在队员和教练员的辛勤付出上,世界冠军是从训练场上得来的。在素以“魔鬼训练”著称的中国女排,女排国手的训练有多苦呢?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不谈老女排“五连冠”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进入新世纪后的黄金一代和之后的女排队员在训练强度上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我们来看看这些距离现在最近的国手她们的训练情况。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除了基础体能训练之外,每名队员都有自己的专项训练,这才是真正见功夫的时候。在郎平执教的女排国家队,边攻手都要能接6轮一传,必须全能。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主攻手们的苦日子开始了,张常宁对此深有体会。因为队内已经有朱婷这样一个能一锤定音的角色,张常宁在进攻之外还要负责更多防守任务,接一传就是重中之重。为了锻炼张常宁的一传能力,郎平将张常宁放在了自由人组,每天和林莉一起摸爬滚打,加练一传。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在漳州封闭集训期间,队员们已经没有了放假的概念,每天睁开眼就是训练。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让队员的精神状态已经到达极限,张常宁和林莉就在这时迎来放假的机会。当时包导准备给她们放半天假,让两人自己选择第二天是早起然后练两个小时,还是晚起一会练三个小时。张常宁还没有说话,眼泪就不由自主流下来了。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张常宁只是短暂跟随自由人组训练,林莉和王梦洁则是每天都要这么练。自由人主要负责一传和防守,接对手的大力跳发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让她们恐惧的项目。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国家队有发球机,发出的球速能达到130公里每小时,陪打教练李童的大力跳发同样势大力沉,接球的队员手臂有淤青都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值一提。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每天都在网前“被打”的日子让自由人们有一个简单而质朴的心愿:让包导和李童站在发球机下面“挨打”,这一定是她们最开心的事情。队员和教练的付出都是为了女排能拿到好成绩,大家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道理谁都懂,但每天“被打”的疼痛也真实存在,自由人们想“报复”一下也情有可原。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女排黄金一代的训练强度比现在还大,陈忠和就是老女排出身,并且将“三从一大”的理念贯彻到底。这种训练理念让黄金一代拿到了许多冠军,同时也导致运动员伤病很多,赵蕊蕊、冯坤、杨昊、刘亚男等人都有严重伤病。在陈忠和执教国家队期间,他8年时间一共只给队员放过一整天假,其他时间都是半天假。而且这半天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休息,二传冯坤进国家队第一年就没有任何假期,永远在加练。长时间的训练并且没有任何休息或者转换头脑,导致冯坤后来看到圆形的东西就想吐。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事实上国手们在进入国家队之前的训练就很苦,特别是她们刚刚开始学习打排球时更是如此。中国女排前主攻手杨昊10岁开始打球,因为技术掌握不到位,她在训练滚翻救球时经常磨破胯部的皮肤。每天练,每天磨,最后导致就连她的床单上都沾着血渍。
女排训练有多苦?淤青不值一提,国手父亲偷偷抹眼泪,一人最坚强
口语交际。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位运动员为祖国争光的光荣事迹。
运动员的奉献精神
5月底,为南征马来西亚世界女篮锦标赛的国家女篮,正打点行囊准备到湖南郴州进行适应性训练。女篮十一号郑海霞在北京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海霞从小孝顺父母,尤其母亲,赶回老家河南,知道母亲已是肺癌晚期,海霞的心碎了。她紧紧依偎母亲,轻轻抚摸母亲骨瘦如柴的双手,声泪俱下:“妈……原谅女儿未尽孝心,女儿对不起你……”
母亲打起精神,强忍住眼泪,一边捧着女儿的脸左看右看,一边安慰说:“霞霞,别说傻话,你能来看看妈,妈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为亚运会出力,安心打你的球。把球打好,为国争光,这也是妈的一番心意。再说,你一个农家丫头能有今天太不容易,我们不能忘恩负义呵!”
母亲这样通情达理,海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今年两大赛事,队里众姐妹必须全力以赴。7月即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界女篮锦标赛,打欧洲队,她这个中锋肩压千铃;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作为队里绝对主力,她也责无旁贷。她不能耽误训练—一刻也不能耽误,她没有时间儿女情长,没有时间悲哀.她告别母亲含泪踏上了征途。
可她毕竟是个重感情的女孩,一出门,想到这也许就是和母亲诀别,她悲痛得不能自己,真想跳下车,折回去,再多看母亲几眼,多叫几声“妈妈”……
6月4日凌晨;风尘仆仆赶到郴州,她顾不得旅途疲劳,上午就冒着摄氏30多度的高温投入训练。一个月里,她和姐妹们一道顶大署,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大运动量)的训练,发扬“竹栩精神”(当年中国女排就在郴州的竹棚馆里“臣卜薪尝胆”)。她人高马大,练起来比谁都吃力。可她还常常带伤练,带病练。主教练吕长新感动地说:运动员就需要这种奉献精神。
当回忆起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景,海霞强忍住泪水:“我知道我妈随时都可能……就想开点吧,自古忠孝难以两全……”
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是谁?他都有哪些事迹?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陈镜开挺举起133公斤,打破了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这以后,陈镜开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授予陈镜开银质奖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之前,中国体育一直陷于寻求“零”的突破的苦闷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虽历经坎坷获得邀请,却只赶上了奥运会的尾巴,成绩不如意在预料之中,中国更多把它当成一个外交场所,以求在政治上有所收获。
寻求突破的心情之迫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迫切来源于两个证明自己的渴望:一是比过去做得更好,向旧制度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二是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做得更好,以证明相对于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想在体育项目上百花齐放不太现实。加之有些项目比如大球类,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追赶非一日之功,于是,突破的重点就放在那些与国际差距较小的项目上,举重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缺乏比赛锻炼机会的情况下,举重项目以其直观的效果进入体育官员的视野。
1955年3月,中国第一次举重测试赛在北京开锣。8位选手最终胜出,成为中国第一支举重集训队的队员。每位入选的都是所在级别的一、二名。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陈镜开。
陈镜开的入选一开始就得到众多伯乐们的保驾护航。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运动会——八一运动会隆重举行。各个还在所辖区域内搜罗新的苗子。中南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在当时食品供应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只经过了短期训练的陈镜开没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在全国举重测试赛中,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所有选手中仅排名第七——这成绩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总共只有八个名额的举重集训队。但此时已经调入国家集训队任教练的李启龙认定了这块可塑之材,竭力举荐陈镜开并最终如愿——陈镜开后来跟队友一再谈起李启龙对自己的帮助。现在看来,中国第一个体育上的突破正是源于这种难得的前瞻性。
国内训练条件差得难以想象。队员几乎连一块像样的训练馆都没有。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有效指导的情况,不但成绩进步很小,而且伤病情况还时常发生。“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举重,举重的规则,怎么训练,我一窍不通。”1955年,年仅19岁的陈镜开一开始对自己并没抱太大的信心。
在国家集训队,陈镜开训练十分刻苦,国家队也决定进一步培养他。包括他在内的8名运动员还得到前往苏联学习的机会。苏联在当时代表了世界举重的最高水平。中国举重集训队被安排在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看台底下进行训练。在得到苏联举重教练的指导,并进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三从一大”训练,陈镜开成绩上升很快,已经从原来的95公斤,提高到115~120公斤,当时,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不到5个人。
1956年6月7日,这是一个希望变成现实的日子。
一场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此举行。各个级别的世界纪录赫然标在举重台上,在最轻量级别挺举项目上,美国人温奇已经将纪录占据了两年之久,成绩为132.5公斤。
在第一次成功举起125公斤后,陈镜开第二次就要了133公斤。但第一次冲击未果,标志着世界纪录的杠铃掉在地上,“现场一片寂静”,人们等待着第二次冲击。
陈镜开第三次出现在场上,凝神、下蹲、吸气、提铃,起立、开腿、迈步,在一连串的利索动作后,将133公斤的杠铃挺了起来,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成功了!
“现场顿时欢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跳了起来,喜悦的泪水在每个人的眼眶里打转。”“人民高兴啊,”陈镜开事后说。
陈镜开的辉煌壮举,一下子在全国传遍开来。中国体育“东亚病夫”的帽子逐渐被摘掉,中国体育健儿逐渐在世界上扬眉吐气。陈镜开成为中国大地的“明星”,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体委荣高棠主任等国家和体委领导多次接见他。全国各地人民也纷纷写信给他。尽管在运动生涯后期受到腰伤、心脏病等伤病的困扰,不过他还是坚持训练,战胜病魔。1964年12月30日,他在《体育报》第四版发表了《战胜伤病献身祖国》的文章,在全国再次引起反响。
面对这一切,陈镜开懂得感恩和珍惜。“在当时,体育就是外交的先行官。国家要振兴、发展,体育要走在前头。”陈镜开说,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唯一信念就是:“为国争光”。
马文广:陈镜开激励着所有举重人陈镜开,19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1987年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奥林匹克荣誉勋章。
说到举重,大家知道它为新中国的体育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建国后不久1956年陈镜开就打破了挺举记录,可以说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在您当时从事体育行业时,是不是也想走这条路,(因为)崇拜像陈镜开这样的英雄?
马文广:陈镜开是我们中国举重界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体育界的骄傲,在当年那种经济状况不好、举重知识匮乏的情况下,我们用短短的时间就打破了世界纪录,站在了为祖国争光的前列,老一辈体育前辈是我本人也是我们整个举重界心中的偶像和明星
陈镜开的事迹对现在的年轻队员的激励作用
马文广:我经常在我们这个项目里给大家讲他的故事,当他的腰部受伤后,医生让他保持腰部不动,再热的天都不能动,那时候没有空调,他就是用一条毛巾擦擦汗,保证腰部的稳定性,再热也不能动,这说明了一种意志和品质。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陈镜开是怎样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的?
马文广:在刻苦钻研方面他也是我们的偶像,那时候和苏联交往,有专家过来教,只有很短的时间,还没有教完这些人就走了,这些人就靠自己钻研体育训练,而且十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作为一代名将,陈镜开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马文广:当时的比赛,外国人不认为我们能拿冠军,当时他的比赛还没结束,外国的工作人员就已经把别人的国旗挂好,就等着比赛结束就升起来,那个时候,陈镜开奋力一举,举出了平时没有举过的重量,为祖国争了光,他这种为祖国争光的信念、理想和他不怕吃苦、勤劳勇的坚强意志、精神、作风,始终激励着我们。
从陈镜开之后,中国举重历来是奥运会的夺金大户,而且中国举重队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举重这个项目之所以取得那么好的成绩,第一条共识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对这个项目高度的重视。7月23日,在08年奥运会前,总书记亲自到体育馆视察,讲了很多激励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的话,8月11日,在奥运会期间,我们中国举重队拿了四块金牌时又亲自给我们打电话,再加上过去举重项目历来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因为这些支持,中国举重队才在奥运会上有如此圆满的表现。
项目沿革:举重
举重是少数几个首届奥运会就进入奥运大家庭的运动项目。举重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不同来分级,是从1920年第七届奥运会开始的。当时分5个体重级别,即次轻量级、轻量级、中量级、轻重量级公斤级和重量级。
1996年,女子举重被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比赛项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