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有没有主教练同时执教联赛和国家队的

2.拉脱维亚和亚美尼亚足球谁厉害

3.求04年欧洲杯参赛球队主教练名单

4.大牌外教伊戈尔重返广东宏远,是真的吗?

5.谁能给科普一下立陶宛这个国家,为什么篮球文化这么好

请问有没有主教练同时执教联赛和国家队的

拉脱维亚篮球青年队主教练-拉脱维亚男篮nba球员

有的,例子还不少

罗巴诺夫斯基1999-2001的时候带过基辅迪纳摩和乌克兰

罗曼采夫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多次担任莫斯科斯巴达和俄罗斯的主教练

加扎耶夫04年的时候是俄罗斯和中央陆军的主教练

马克·休斯04-05赛季曾经同时指教布莱克本和威尔士国家队

斯塔尔科夫曾经是拉脱维亚国家队和孔托队的主教练

弗格森86年的时候是阿伯丁和苏格兰的主教练

希丁克0506年的时候是埃因霍温和澳大利亚的主教练

南斯拉夫也曾经有过一肩双挑的,名字记不清楚了

拉脱维亚和亚美尼亚足球谁厉害

亚美尼亚的足球实力明显强过拉脱维亚。

两队以往的历史交手记录,亚美尼亚也是占据了上风,而从出线形势来看,拉脱维亚已经失去出线的可能。拉脱维亚是欧洲的弱旅,目前世界排名第136位,预选赛开赛后到现在5连败,积零分排名小组倒数第一,他的踢法是防守反击,球队状态低迷,攻防两端表现都非常差,不过他的主场防守是比较强硬的。

亚美尼亚是欧洲的中下游球队,目前世界排名第91,预选赛开赛后表现不错,目前取得了2胜1平2负积7分,排名小组第三,还有机会出线,球队的踢法是防守反击,近期状态不错,不过他的客场能力较差。

足球比赛的看点

球员个人技术:球员的个人技术是足球比赛的一大看点,包括盘带、传球、射门和守门等,精彩的个人表现往往能够点燃球迷的热情。战术安排:教练的战术安排也是足球比赛的一大看点,不同的教练有着不同的战术理念,他们需要在比赛中根据球员的特点和对手的情况灵活调整。

比赛节奏:比赛节奏也是足球比赛的看点之一,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走向,球迷们可以关注球队如何通过调整节奏来掌控比赛。球迷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足球队拥有独特的球迷文化,球迷们可以期待在比赛现场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和文化,例如主场球迷们的助威声、旗帜舞等等。

求04年欧洲杯参赛球队主教练名单

斯科拉里(葡萄牙)

雅尔采夫(俄罗斯)

萨埃斯(西班牙)

雷哈格尔(希腊)

埃里克森(英国)

桑蒂尼(法国)

巴里奇(克罗地亚

库恩(瑞士)

奥尔森(丹麦)

马尔科夫(保加利亚)

特拉帕托尼(意大利)

拉格贝克/舍德贝里(瑞典)

沃勒尔(德国)

斯塔尔科夫斯(拉脱维亚)

艾德沃卡特(荷兰)

布吕克纳(捷克)

大牌外教伊戈尔重返广东宏远,是真的吗?

虽然杜锋和周鹏、任骏飞、胡明轩、徐杰还在国家队集训,但广东队其他教练和球员都已经结束了休假,开始投入到训练当中。目前广东队的日常训练工作是王怀玉指导和外教金塔拉斯在负责,他们会定期向杜锋汇报训练成果。根据广东媒体透露,伊戈尔即将重回广东宏远,担任杜锋的助理教练。

伊戈尔来自拉脱维亚,2005年至2008年奥运会,这三年都是担任前中国男篮主帅尤纳斯的助理教练,后来担任过新疆队的教练,2014年休赛期正式加盟了广东宏远教练组。伊戈尔一共在广东队担任助理教练长达五年,主要负责球队的防守,每当杜锋被罚出场或者停赛,都是伊戈尔顶替他执教。因为疫情,去年CBA停赛后伊戈尔就回到了拉脱维亚,伊戈尔照顾家人,所以就离开了广东宏远!时隔一年,伊戈尔再次重返广东宏远,继续辅佐杜锋。消息人士透露,伊戈尔将在八月份抵达中国,隔离结束后将与广东宏远会合。

目前广东队就有四个助理教练,本土两个教练是广东队青训之父王怀玉指导,杜锋亲外甥马靖越;两个大牌洋帅是伊戈尔和金塔拉斯,金塔拉斯是本赛季中途来的,此前在南京同曦担任过主教练;值得一提的是,伊戈尔和金塔拉斯曾经都担任过尤纳斯的助理教练。此外,广东队还有录像分析、视频剪辑的教练,还有从国外请来的训练师,就连中国男篮的理疗师叶恩师傅都在广东队工作,可见广东宏远教练团队的庞大。

教练团队组建完毕后,剩下就都是朱芳雨的工作了,休赛期朱芳雨成为了NBA解说员,不过对于外援的工作并没有落下。朱芳雨已经明确表示,会续约威姆斯,然后再去找一个小外援,已经有多个目标,还提到了林书豪,但还没有确定最终的人选,这要和杜锋一起商量商量。下个赛季,你们觉得广东队能够完成四连冠吗?

谁能给科普一下立陶宛这个国家,为什么篮球文化这么好

立陶宛人自己会回答道:“感谢上帝!”上帝是立陶宛人的第一信仰,篮球是立陶宛人的第二信仰。立陶宛本该是最不会发展篮球的国家之一,因为篮球是基督教青年会培训学校的一名美国体育教授奈史密斯发明的,基督教青年会这个新教团体把它传遍全球——包括中国,而立陶宛当时是个天主教氛围浓郁的国家,基督教青年会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更没有带着篮球去立陶宛教学。

当时最受基督教青年会照顾的东欧国家是立陶宛的邻国拉脱维亚,他们把该国的国际化都市里加变成了东欧篮球的中心,也让拉脱维亚成为欧洲最早的篮球强国。1935 年的第一届欧锦赛,拉脱维亚勇夺冠军。

当时立陶宛曾与拉脱维亚对决,但被对方以 123:10 的比分狂虐。输球的立陶宛人也未必会多么在意,毕竟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篮球在立陶宛人心目中,还只是一种与先传入立陶宛的篮网球(Netball)相似的“女子运动”。

但是,这场比赛刺激了三个美国人,他们改变了立陶宛的历史——当年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的世界立陶宛人大会上,一群美籍立陶宛裔篮球运动员也在其间。看到母国体育如此落后,其中三人当即决定留下来。他们成了立陶宛篮球的种子,两年后,更多美籍球员加入立陶宛篮球。其中最重要的“外援”当数 1936 年柏林奥运会上,带领美国队夺得金牌的主力中锋弗兰克·卢宾。卢宾的父母是立陶宛移民,成为奥运明星后,一家人荣归故里,他的妻姐却摔断了腿,必须留下来养伤。立陶宛人趁机提出邀请,让卢宾做了国家篮球队的第一任主教练。

立陶宛裔移民在美国移民中的数量少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却能贡献如此多的篮球运动员,也是一桩巧合:19 世纪末飘扬过海去美国的立陶宛人把芝加哥选作重要聚居地。这里正好是美国篮球运动发源地,早期的篮球推广活动主要在这里的学校。立陶宛移民后代只要爱体育,最容易选择的运动就是篮球。

以美籍球员为主,贯彻美式训练的立陶宛队很快成为欧洲篮球的一支强队。1937 年的第二届篮球欧锦赛,他们首次获邀参赛,结果竟五战全胜,并在决赛以 24:23 力克意大利,夺得最终的冠军。

这次夺冠激发了立陶宛人参与、从事篮球的群众热情。一夜之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都装上了篮筐,农村的谷仓也被改造为没有座位的篮球馆,立陶宛真正变成了一个篮球国度。1939 年,为举办第三届欧锦赛,考纳斯修建了欧洲第一座专业篮球馆,立陶宛队在这里成功卫冕,奠定了考纳斯篮球之城的地位。1939 年建成的考纳斯体育馆(Kaunas Sports Hall),是欧洲第一座专用于篮球比赛的体育馆。

民族意识的沃土。一个国家在某项运动上强盛一时并不稀奇,但要保持下去则并非易事。不少东欧国家曾在一些运动上占据霸主地位,但政治动荡和缺乏商业市场让他们很快跌落。曾在世界足坛不可一世的匈牙利,如今已多年缺席世界杯;二战前与立陶宛争得难解难分的拉脱维亚篮球队,90 年代独立以来从未参加过奥运会与世锦赛。

立陶宛的国运更加多舛。二战前的苏德秘密协定中,它被划给苏联,从此失去独立地位。在抵抗苏联吞并时因屠杀和流亡而人口骤减,篮球事业也被摧残殆尽:美籍球员被迫离开,本土球员要么流亡,要么加入游击抵抗力量。

但正是这种境况,令篮球在立陶宛人精神上的地位大幅提升。由于对自己在苏联的处境不甘心,任何可被作为民族标志的事都被捧为立陶宛人的珍贵传统,在战前刚刚夺取欧洲冠军的篮球被视为仅次于天主教的民族主义象征。立陶宛群众体育也因为民族意识而重视篮球,哪怕是被送往古拉格(集中营),立陶宛人也要把篮球带在身边。

二战后重建的立陶宛专业篮球明显带有民族主义意味。1944 年在考纳斯体育馆门口组建的俱乐部扎尔基里斯(?algiris),在立陶宛语里是“绿色丛林”之意,与德语里的格伦瓦尔德(Grunwald)同义,取的正是六百多年前,立陶宛-波兰联盟彻底击溃条顿骑士团的格伦瓦尔德之战的典故。

正是强大的群众基础为立陶宛篮球延续着活力,让它在苏联体制稍有松动时即获复兴。立陶宛篮球的再度崛起是从苏联国内联赛开始的,扎尔基里斯俱乐部利用苏联体制的漏洞,提前为本土的优秀青年球员备好可以免除兵役的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避免篮球人才被中央陆军队以一纸征兵令强行调走。1985 年,倚靠这批球员,扎尔基里斯打破了中央陆军对联赛冠军长达九年的垄断,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实现了三连冠。

凭借联赛中的杰出表现,立陶宛球员占据了大多数苏联国家队的主力位置。1988 年奥运会上苏联击败美国奥运篮球队的那场比赛,立陶宛球员的表现打动了 NBA 球探,一年后,马修利奥尼斯成功加盟金州勇士队,并把上篮动作“欧洲步”带到了美国。

1991 年 9 月,立陶宛成为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他们的第二信仰——篮球终于可以重返国际赛场。迎面而来的便是 1992 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留给立陶宛的准备时间并不充裕,新国家没有预算拨给球队。这一次,又是大洋彼岸的立陶宛篮球人支撑了祖国,靠着马修利奥尼斯等人在美国发起募捐,立陶宛队凑齐了参赛费用。

这一届立陶宛队虽然被乔丹领衔的“梦一队”挡在决赛门槛外,却意外地与独联体队争夺铜牌。这实在是立陶宛人最梦寐以求的对手,最终,他们以 82:78 战胜了对手。站在领奖台上的立陶宛篮球队,他们穿着感恩至乐队(Grateful Dead)设计的球服——一款可能是史上最叛逆的奥运常服 T 恤。

对这份荣誉,队中球星萨博尼斯感慨地说:“在汉城,我(为苏联)拿到了金牌,但巴塞罗那的这枚铜牌,才是我们立陶宛人的灵魂。”